承办检察官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日前,陕西省汉中市检察院民事检察官的办公室里,杨女士捧着鲜红的锦旗,眼眶微微发红,71岁的老李搓着粗糙的手站在一旁,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笑意。从申请抗诉到和解息诉,经过汉中市、汉中市汉台区两级检察院一体履职,这场持续4年的纠纷在这个夏天迎来了温暖的大结局——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一场事故,两方困局
事情要从2022年7月25日说起。那天清晨,68岁的老李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去地里干活,车后斗里装着刚摘的青菜。单亲妈妈杨女士则骑着电动车送女儿上学,正急着赶路。在一个十字路口处,两辆电动车发生碰撞,杨女士被甩出去撞在路沿石上,当场疼得说不出话;老李的电动三轮车也歪倒在一边,车筐里的青菜撒了一地。老李见状赶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时报了警。事后,交警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老李未注意观察路况,杨女士违规载人且从支干道横穿主路时未减速,双方负同等责任。
老李觉得委屈,“我正常骑车,她突然冲出来,凭啥我也要担责?”老李不服,反复上访,坚称交警出具的认定书责任划分不公。杨女士则因这场事故摘除了脾脏,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为此丢了工作,自己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和抚养费像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四处申诉要求赔偿。
法院先后两次调解无果后,于2023年9月作出判决:老李需赔偿杨女士医疗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的一半共计18万余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由于老李没积蓄,也没什么值钱的财产,加之他始终对责任划分不服,执行工作陷入了僵局。
一个生计维艰,一个怨气难消,矛盾纠纷的“疙瘩”越结越死。
两级联动,厘清症结
2024年10月,老李走进汉中市检察院:“这些年跑断腿申诉都没结果,求你们给我评评理!我要抗诉!”
该院民事检察部门受理案件后,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工作。承办检察官认真审查案卷,实地走访事故现场,用卷尺反复丈量碰撞位置;调取交警执法记录仪,逐帧查看事发时双方的行驶轨迹;询问目击村民、核对医院病历、比对电动车载重数据……经过一番抽丝剥茧,承办检察官最终确认交警的责任认定与法院的判决均无不当。
检察官同时发现,本案在审理过程中虽未能成功调解,但双方当事人都有和解意愿,只是在赔偿数额上分歧较大。考虑到老李的履行能力和杨女士的现实困难,承办检察官认为,“不能就案办案,必须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只有尽最大努力解开双方当事人的法结和心结,才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效果。”
根据汉中市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一体化办案机制,汉中市检察院抽调汉中市汉台区检察院民事检察业务骨干组建办案组,分析研判矛盾化解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和解措施。
三次促和,融化“坚冰”
今年4月,一场特殊的和解会在汉中市检察院党员活动室展开。杨女士攥着病历本哭诉道:“我摘了脾脏干不了重活,孩子要上学,这钱对我来说就是救命钱呀!”老李表示:“我不是赖账,可18万元对我这把老骨头来说,真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啊!”
一开始,气氛冷得像块冻硬的坚冰。承办检察官没有急着讲法条,而是一边递上两杯热茶一边说:“杨女士,李大爷当过兵,一辈子老实,家里没积蓄,您带着孩子不容易,我们都能理解。”转头又对老李说:“您看杨女士的医药费单据,她现在连买药都得挑便宜的……您也是当爹的人,将心比心,她确实难。”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办案组的检察官们往返于两家之间,算经济账、讲人情账。经过三轮释法说理,终于,杨女士红着眼圈说:“我降点赔偿,8.8万,一次性付清。”老李抬起头搓着手说:“我明天就去借,一定按时给。”双方当事人当场签订了和解协议。
矛盾化解了,但检察温度未减。考虑到杨女士的实际困难,检察机关启动了司法救助程序,为其发放了救助金,又联系妇联、社区,帮她找到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让她和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
日前,老李把凑来的8.8万元钱递给了杨女士,两人的手在检察官的见证下轻轻相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