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室里,锦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训练场上,汗水滴入飞扬的尘土……“退役不褪色”的担当,就在这生动的一幕幕中流淌。
“火箭”之快,是刻进老兵骨血的本能。周文清“广告牌能等,人命不能等”的斩钉截铁,正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誓言淬炼的本能反应。谌根深雨夜深山搜寻走失老人,12小时不眠不休,“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他们穿透黑暗。这不仅是救援,更是“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在守护平安的“战场”上无声践行。
更令人动容的,是钢铁意志下的柔软与自省。曾被唤作“捞尸队”,委屈的泪水被行动后的认可擦干。被救起却再次坠楼的女孩,催生了“火箭社工”。曾经的军嫂们接过接力棒,用“黄手环”守护迷途老人,用耐心叩开“星星的孩子”的心扉,“用生命影响生命”由此落地生根。
采访中,另一个细节挥之不去:队伍超八成开支源于队员自筹。他们多是平凡的劳动者,却默默扛起如山责任。协调本职工作与随时响起的救援指令,艰难却无悔。源自军旅生涯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已成为他们无法卸下的铠甲。
穿梭于闽西北群山的“红军灰”,褪去军装,不褪“人民子弟兵”的本色。每一次闻令而动的“火箭速度”,都是血脉中“冲锋号”的鸣响。他们是山城坚实的“防火墙”,以行动诠释着守护生命、担当大义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