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化东
英国科学家日前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利用博物馆藏品、生物库及相关物种的DNA,恢复濒危物种已丧失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出版的《自然·生物多样性评论》期刊上。
近年来,保护物种的成功案例多数来自圈养繁殖和栖息地保护,重点聚焦于提升种群数量,但难以弥补物种数量锐减时丢失的基因变异。这意味着即使该种群数量复苏,仍可能受困于遗传多样性缩减和基因组侵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毛里求斯粉红鸽,经过研究人员数十年圈养繁殖和重新引入,其数量从约10只增至600多只,但遗传学研究显示,预计未来50年至100年内会灭绝。
科学家提出了3个核心技术应用方向:一是恢复丧失变异,可以利用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百年前物种DNA样本,也可将现代濒危物种基因库中已消失的遗传多样性重新引入;二是促进适应性进化,从适应力更强的近缘物种引入基因,如耐热性基因或者病原体抗性,帮助濒危物种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三是减少有害基因突变,通过基因靶向编辑,使用种群崩溃前的健康变异基因替换因偶然因素确定的有害突变,从而提升该物种的繁殖能力、存活率及整体健康率。
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研究所副教授埃尔南·莫拉莱斯提醒,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亟须解决方案,但是基因组编辑无法替代物种保护,需在以物种保护为核心原则的综合策略中,与传统保护手段协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