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老人们在毕节市纳雍县龙场镇养老服务中心玩扑克。 杨英 摄老人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苗寨“食”尚养老助餐点就餐。 吴贤燕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莎
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众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贵州积极行动,全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实践不断涌现,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加码”。
县级引领示范
筑牢养老服务根基
78岁的张爷爷入住贵阳市云岩区中心敬老院已有两年。刚入住时,张爷爷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生活不便。中心敬老院医护人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方案,每天定时测量血压、血糖,指导合理用药。同时,工作人员还关注张爷爷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他参加书法、绘画等各类兴趣活动。如今,张爷爷的身体状况稳定,精神状态良好。他感慨地说:“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在县级层面,贵州各地依托县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云岩区中心敬老院设施齐全,服务专业,不仅有舒适的居住环境,还配备了专业的医护团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服务。
云岩区中心敬老院还承担着对区域内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指导与培训任务,通过组织业务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提升全区养老服务水平。此外,各地民政部门积极整合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例如,黔西南州兴义市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多家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入驻,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日间照料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形成公办与民办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区域联动
提升养老服务效能
70多岁的董正群老人原本居住在毕节市织金县龙场镇民族村,膝下无子,老伴已入住敬老院。因距离县城远,就医、采购不方便,他也搬进了龙场镇敬老院。“这里有人做饭,还能和大家一起娱乐,比以前住在村里好多了。”董正群老人开心地说。
乡镇是连接县城与乡村的关键节点,在养老服务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贵州大力推进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周边资源,实现区域内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以龙场镇敬老院为例,该院位于太平村,修建于2009年,主要承担农村特困老人兜底保障工作。过去因设施不够完善,老人生活多有不便。随着贵州将新建和改造城乡养老机构列入民生实事,龙场镇敬老院迎来了提质改造。
龙场镇敬老院改造后,增设了医用扶手,方便老人行动;改善了卫生间等设施,提升了老人生活的舒适度。敬老院的床位和入住老人均有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也相应扩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还提供专门照顾。
如今,改造后的龙场镇敬老院以更完善的设施和更贴心的服务,为农村特困老人提供了坚实的养老保障。
村级互助养老
温暖老人幸福晚年
“以前村里没有这样的地方,大家都各自待在家里,孤单无聊。现在有了养老服务站,每天和老伙计们聚在一起,感觉生活有意思多了。”72岁的王爷爷是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万塘村农村养老服务站的常客。这个由闲置村小学改建的养老服务站热闹非凡。站内设有活动室、阅览室、老年食堂等,老人们每天聚在这里下棋、看书、聊天,其乐融融。
近年来,为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在贵州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站成为老人养老的温馨家园。这些服务站大多依托闲置的集体房产、乡村校舍等资源改建而成,采用互助养老模式,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万塘村农村养老服务站采用政府补贴、社会捐助、村集体自筹和老年人自费相结合的运营方式。老年食堂根据年龄段收取每餐2至4元不等的餐费,有效解决了村里留守老人的吃饭问题。同时,村里还组织志愿者队伍,定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卫生清洁等服务。此外,养老服务站还经常举办文艺演出、健康讲座等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确保农村养老服务站可持续运营,省民政厅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示范性农村养老服务站给予每年1万元的运营奖补。这一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养老服务站的持续运营,让更多农村老人受益。
通过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设,贵州在养老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从县级综合养老机构的专业引领,到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区域联动,再到村级农村养老服务站的互助养老,一张覆盖全省的养老服务网正逐渐织密。
上一篇:打通金融创新堵点促科技创新
下一篇:“线上线下”共享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