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项姚忠看到后,打电话给弟弟叮嘱:“我看火很大,你注意点。”项姚兴安慰说,他们正在洒水喷湿路面,火还没烧过来。
同样担心的,还有邓璞的女朋友。“怎么样了”“到龙吟地盘了”“回去么”“回,晚点吃了饭就回”,两人在微信上这样说道。
20时左右,风力变得更大了,火舌跳得老高。
“目光能看得见的地方,全部是火线。”项姚忠心里发慌,再次打电话:“你在哪里?还不回家吗?快来吃饭啊。”
项姚兴只说了一句话:“我很忙,先挂了。”
20时4分,邓璞也给父亲打电话安慰:“火势越烧越大,还要接着去拉水,等我回来帮你进货。”随后,他匆匆挂断电话。
火势随风肆虐,翻滚的烟雾和火光熏得人睁不开眼,邓璞和项姚兴还在装水、洒水,接送灭火队员、运送装备。
“火那么大,为什么还要进来”
20时10分,风力陡然加剧,火势瞬间变得更加狂暴。
“火势太大了,烧得很快,根本无法扑救,我们马上通知全体救火人员紧急撤退。”龙吟镇石古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才回忆,项姚兴与邓璞开着洒水车押后,参与救火的人员陆续撤离。
突然,一阵强风袭来,跳跃的火苗蹿起数十米高,短短几十秒时间,从半山腰的隔离带烧到了山顶。
邓璞和项姚兴不幸被爆燃的山火围困。
“拐了!拐了……”20时13分,好友王清彪接到项姚兴的电话,寥寥两句就再也没有声音。
当地人说“拐了”,是“糟了”的意思。“我之前打电话给他问火势情况,估计忙着救火没接。10多分钟后,他才回拨过来。”当时,王清彪没有反应过来出事了。
护林员陈列金是第一个发现项姚兴和邓璞遗体的人。20时23分,看到火势减退,他沿路返回查看自己停在鸡冠岩的电动车。
“距离洒水车40多米的地方,先看到了一个身穿迷彩服的人趴在地上,再往前10多米,另一个半仰着。”陈列金心里一惊,立即打电话报告情况,同时向附近的救火人员呼救。
“大家都撤了,可这两个孩子责任心太强了,总想着再多浇一点水缓解一下火势,谁能想到风向会突然逆转啊……”王志才叹息说。
项姚忠赶到现场时,一眼认出了项姚兴。他扑到弟弟身边,哭着喊:“火那么大为什么还要进来,就不能避着点吗?”
烈火吞噬过的盘山路上,车门开着的洒水车静静停驻,边上的石头仍然滚烫,只是两位青年已经无法回答。
“他们是英雄”
“每一次救火,项姚兴都在。”王志才说,“有时候负责送水,有时候开挖机刨土压在易燃物上面。”
在大家的眼中,项姚兴这个“00后”从来都是个热心人。发生泥石流,他开车把泥沙、巨砾抬到车上拉走,疏通道路;发生水灾,他把车开过被水没过的桥,运送被困住的孩子。
“他们不缺救火常识,但那天风实在太大了。”在堂哥邓吉春的印象里,邓璞一直是个积极乐观、认真负责的人,在海军服役期间因表现突出获评“优秀义务兵”,“他总说我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邓璞待人十分真诚,做事沉稳有原则。”同事李秀海含泪回忆,工作以来,他干什么都冲在前面。
“人生价值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价值,二是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向社会索取,社会价值则是贡献自己。”2022年1月8日,邓璞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这段话。
青春的印迹,写下了荣光;责任的坚守,感动了群众。在得知邓璞和项姚兴牺牲的消息后,当地数百名群众自发聚集,含泪为他们送行。
“他们是英雄。”王清彪一字一句地说。
今年7月21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邓璞、项姚兴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荣誉称号。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45岁的陈茂芹代替儿子项姚兴,颤抖着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证书,悲伤不已:“儿子走后,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但是大家没有忘记他,这份铭记让我感动,也支撑着我坚强地走下去。”
时间不会遗忘英雄。鸡冠岩上,新绿覆盖了焦土,如同两位英雄的青春被镌刻在青山的脉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