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霞 王子萱
在泰山北麓的幽谷深处,一座千年古刹——灵岩寺静卧于青峦叠嶂之间。
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寺院,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被誉为名刹“四绝”之一,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兴衰荣辱,同泰山一样是世界“双遗产”。寺中千佛殿内的四十尊彩塑罗汉,正是宋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刘海粟感叹其“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梁启超赞其为“海内第一名塑”。
由刘建波著的大型精装图书《灵岩寺宋代彩塑》最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作者以精湛的摄影技艺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将这些默默守望了千年的艺术瑰宝以最真实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本书作者刘建波博士,近年来致力于旅游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从2015年到2024年,这本书的拍摄历时九年,对灵岩寺彩塑罗汉修复前和修复后进行了全方位记录。拍摄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刘建波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光源严重不足、空间狭窄、围栏遮挡、文物保护要求严格等问题,以及复杂的拍摄角度,以惊人的细节还原了每尊塑像的神韵。在后记中,作者动情地描述了拍摄过程的艰辛与感动:在深夜的千佛殿中,借着微弱的灯光手动对焦;扛着沉重的设备在狭窄的空间辗转腾挪;为捕捉一个完美的角度而汗流浃背……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专业作者的敬业精神,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在他的镜头中,每尊罗汉都个性鲜明:或沉思冥想,或怒目圆睁,或慈眉善目,或开怀大笑。通过这些高清图像,读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宋代工匠在袈裟上描绘的宝相花纹、牡丹纹等精美图案,以及塑像面部细腻的表情肌理。读者仿佛能听见宋代工匠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读者视觉上更具真实性,本书对40尊罗汉像图片均进行了后期“褪底处理”,将罗汉像置于纯黑背景之上,使读者能够完全聚焦于塑像本身的细节。同时保留了原始背景图片以供对比研究,这种处理方式在文物摄影领域堪称创举。
《灵岩寺宋代彩塑》不仅是一部艺术图集,更是一部跨学科的研究宝库。通过近年来的科学检测和研究,这些塑像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宋代社会的多个窗口:
在服饰研究方面,这些塑像堪称宋代的“时装秀”。从直裰、鹤氅到钩纽式佛衣,从丝绦、腰上黄到青花手巾,完整呈现了宋代僧俗交融的服饰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服饰上的宝相花纹、牡丹纹等图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
在雕塑工艺方面,空箱体结构的发现改写了我们对宋代泥塑技术的认知。不同于传统的木骨泥塑,灵岩寺罗汉采用了柳木、榆木等不同材质的箱体结构,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强了稳定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西第八尊伏虎禅师体内发现的丝绸内脏,其解剖结构之精确,引发了关于宋代医学知识新的思考。
本书的出版,正值这些珍贵文物面临严峻保存挑战之时。2019年,国家对部分损坏严重的塑像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本书记录了这一重要过程,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修复档案。
另外,本书还特别考证了灵岩寺的由来与发展,对灵岩寺的历史、秘密、彩塑的研究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做了分析研究,并对个别塑像名称进行了严谨考订,纠正了历史上的一些误标。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本书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增添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下一篇:启航,畅游仙境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