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境内的祁连山北麓景色如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黑河林场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好去处。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通讯员 郭沛良 陈占伟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张掖市区北郊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仿佛步入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态画卷——苍翠的芦苇丛,高大的垂柳,成群嬉戏的斑头雁、黑天鹅、野鸭等鸟类,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
近年来,张掖市紧扣“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去年,全市实施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34个、林草湿地生态修复项目43项305.1万亩,义务植树350万株,综合治理沙化土地92.7万亩。
一
时下,黑河林场林深叶茂、鸟语花香,万亩“绿海”与远处巍峨的祁连群峰相映生辉。
“九年前寸草不生的荒滩地,如今已变成一望无际的‘林海’。一出小区就踏进林场,在这里散步、骑行,特别惬意。”甘州区市民赵婧说。
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流经甘州,造就了“沃野连阡陌,绿洲映碧空”的美丽画卷。为巩固黑河沿岸生态建设成果,甘州区持续打造河西走廊绿色生态示范区。2021年,省林草局正式批复设立全省第253个国有林场——黑河林场。
针对当地植树造林造价高、树木存活率低、管护难度大等不利因素,甘州区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编制绿化技术方案,提出了“改地适树”生态修复模式和“四季造林”的思路。
一棵树,从栽植成活到成片成林,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为保证树木成活率,黑河林场采取专人专班负责林区内苗木资源管护,按照适地适生的原则,采用土、水、苗梯次推进的作业方式推动造林绿化工程稳步推进,开启了以春夏季造林为主、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
如今,黑河林场已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除了增绿、扩绿,甘州区还在“用”绿上持续做文章。甘州区积极拓展森林康养新业态,重点建成休闲体验设施,打造形成自行车赛、森林彩虹跑、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发挥已有资源的综合服务功能,联合旅行社、旅居养老公司打造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林事体验、亲子娱乐、养生度假类的森林康养体验项目。
“如今的林场,兼具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提高居民幸福指数。”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说。
二
连日来,民乐县扁都口生态旅游区和扁都口自驾游营地迎来客流高峰。游客漫步在金色油菜花海中,享受惬意时光。景区内外,还有生态警员和生态义警联勤联动的身影。
近年来,张掖公安全面推行“市—县(区)—派出所—警务区”四级“生态警务”工作制,全市516名生态警员、1137名生态义警协同发力,7个生态联勤工作站、25个生态警务室、3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星罗棋布,构建起“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河有人巡、责任有人担”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在祁连山生态警员常态化巡护下,雪豹、黑鹳等濒危物种种群持续恢复。今年以来,全市侦办生态环境资源类案件107起,救助伤困野生动物90余头(只),祁连山、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保护与治理效能实现“双提升”。
“生态好了,来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我们的日子也跟着红火了。”扁都口生态旅游区一家经营农家乐的老板感慨道。
三
“以前沙漠紧挨村子,如今,村外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治沙生态林一眼望不到边,沙漠向后退了1公里多。”高台县黑泉镇胭脂堡村村民秦国红说。
十几年来,他见证了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的过程,言语间满是感慨。
高台县紧邻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是典型的沙区绿洲农业县。多年来,当地通过人工造林、工程压沙、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持续治沙,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规模化防沙治沙、黑河流域林草沙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等重点项目12个,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8.26万亩,有效遏制了沙化蔓延,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高台县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建成以葡萄、优质梨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9.73万亩,年产林果5.3万吨,产值达2.1亿元;建成千亩以上特色林果示范基地3个,良种普及率超过92%,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