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保定市应急管理局森林草原消防支队副支队长徐思厚
逆火前行,护好一方青山绿水
7月21日,徐思厚(左一)与队员们在保定市满城区龙门水库进行水上救援演练。河北日报记者 许佳奇摄7月22日清晨6时,保定市满城区六盘山山脚下,保定市应急管理局森林草原消防支队的队员们,背起装备,开始拉练。
“今天上午还有两个科目。”20分钟后,副支队长徐思厚带着队员们走进食堂,一身汗水的他们,稍作调整,还要前往训练场,完成200米灭火障碍及综合体能竞技训练。
提起消防员,人们第一时间多会想到城市消防员。事实上,也有一群森林消防员守护着绿色山林,在火场与时间赛跑,与火魔搏斗。
徐思厚1973年出生,2005年结束了13年的军旅生涯。脱下绿色作训服,穿上橙色消防服。
“这些年,最危险的一次任务,是在前年3月。”徐思厚回忆,“再慢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2023年3月,涞源发生山火,徐思厚所在的保定市应急管理局森林草原消防支队直属机动大队,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
“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危险得多。”徐思厚记得,那天瞬时风力达7级以上,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而山下的一座液化气站,还存放着两个13吨的气罐。
研判火线发展态势,了解地形植被特征,徐思厚指挥70多名消防员分成两组,一路阻击西线火头,一路由他带着靠近液化气站。开路、架管带、出水击火……两个小时后,他们在距离液化气站50米的位置,成功把火扑灭。
成为一名火场逆行者以来,徐思厚已经参与各类森林火灾扑救500余次。有一张照片,他一直珍藏着,那是2024年除夕夜,20多名队员灭火后留下的合影。深夜,他们站在山头笑着,身后是安宁祥和的万家灯火。
“我们的队员都非常可爱,很不容易。”徐思厚说,“每一次上山,我都暗自告诉自己,把队员们带到火场,就要把他们安全地带回来。”
森林消防,面对的是易燃的枝叶、干燥的气候条件以及难以预测的风向变化。在徐思厚看来,一个成熟的森林消防员一定要有过硬的体能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10公里越野、10公里负重登山、越火墙、过火幕、紧急避险演练……大队的训练表上,从体能训练到实战技能,每天有不同的科目帮助队员提升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度,克服恐惧心理。
“防灭火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平时练得最多、最苦的。”徐思厚告诉记者,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队员们的训练内容,也在向应急综合救援方向转变。
7月24日上午,在龙门水库,一场橡皮艇操作训练有序展开。2023年洪涝灾害发生后,徐思厚曾带领队伍连续奋战35个昼夜,解救疏散安置被困群众4300余人,完成物资搬运、清淤固坡、防疫消杀等40余项任务。而除了水域救援应急演练,绳索救援、事故破拆、狭隘空间转运、医疗急救等技能,也都需要队员们精准掌握。
在徐思厚的带领下,队伍去年在河北省第一届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伍比武竞赛上,收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并拿下河北省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能大赛总成绩第一名。
“平时多流汗,关键时候才能少流血,从容面对救援任务。”徐思厚说。
从事森林消防工作20年,徐思厚参与也见证着森林消防事业的发展。
“以前火场侦查,只能靠肉眼和经验判断,现在用无人机航拍能快速完成判断。大载重无人机还能把装备、补给运到一线,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徐思厚带记者来到装备库,两名队员正对灭火机器人进行调试。
无人机巡航核查火情、卫星动态监控火场态势、高压消防水车高山输水灭火、小型直升机水枪喷水清理火场……徐思厚相信,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未来,这样空地一体协同作业模式,将为森林草原安全筑起更坚实防线。
“越是身处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越要有学习的热情。我们还要多学多练,这样才能护好一方青山绿水,守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徐思厚说。(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
上一篇:大模型应用未来两年将有“新动向”
下一篇:河北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