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 宁溧平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燕)清晨6点多,东屏街道农贸市场旁,71岁的赖荣才准时推开铺子门。这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堆满了修车、配钥匙的工具与材料,机油混着金属的气味,在他看来是最安心的味道。从走村串户修缝纫机,到开铺修自行车、配钥匙,他在这里守了四十多年。
“老伙计,帮配把钥匙。”一位老人匆匆进门,赖荣才应声起身。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测量、比对,启动配钥匙机。“咔嗒”声中,金属屑簌簌落下,不到两分钟,新钥匙便精准契合锁孔。这双手仿佛有记忆,动作又快又准,是四十载练就的功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赖荣才在东屏集镇开起修理铺。手艺好、讲诚信,让铺子一度红火。街坊邻居谁家锁坏了、车胎破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为帮邻居赶在上班前修好车,他常忙到深夜,靠着这个小铺,供女儿读完大学,如今女儿已在上海医院就职。
“该享清福了。”女儿多次劝他歇业,“现在谁还修自行车?配钥匙也少了,都是电子锁了。”赖荣才总说:“街坊还需要我。”
他曾带过几个徒弟,却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陆续离开。“年轻人有自己的活法,这行当确实难了。”他望着铺子,难掩失落。如今修电动车不如卖车挣钱,配钥匙的需求也在减少,但他总说:“有些东西,总得有人坚守。”
生意虽日渐萧条,可只要有人推门喊一声“赖师傅”,他便会再次拿起工具,在熟悉的“咔嗒”声里,续写着这份因“需要”而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