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零碳
01
“十五五”新能源装机有望再次翻番
最新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显示,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在总发电量中占比突破18%,已成为电量增量主体。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1.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对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同比增长33.9%,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2.0%,超越煤电成为系统第一大电源。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叶小宁表示,在“十五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将继续保持每年3亿千瓦的高速增长。据初步测算,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有望突破30亿千瓦,实现新能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的翻番。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副秘书长也认为,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的增长是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关键途径。为了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的目标,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至少需要达到25亿千瓦。考虑到行业的平稳发展需求,2030年之前,我国每年需新增风光装机2亿千瓦以上。若国家进一步提高自主减排贡献目标,到203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千瓦以上。
(来源:中国能源报)
02
3万吨碳酸锂+氢氧化锂!锂盐巨头扩产
近日,新余市高新生态环境局发布了《中矿资源(江西)锂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锂盐改扩建项目拟批准公示》,生态环境局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拟作出批复决定。
今年6月28日,中矿资源发布公告称,下属全资公司中矿资源(江西)锂业有限公司,拟对年产2.5万吨锂盐生产线进行综合技术升级改造,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高纯锂盐技改项目。彼时公告内容显示,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21亿,主产品为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
中矿资源此举旨在进一步降低锂盐业务生产成本,加速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深化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标志着其锂盐业务即将步入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的新阶段。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03
人工智能引领奖!国家电网为能源领域唯一入选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简称“WAIC 2025”)于7月26日在上海开幕。大会的最高奖项——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以下简称“SAIL奖”)评选结果在当天揭晓。国家电网有限公司“‘AI+光明大模型’打造超大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大师”项目,在223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SAIL之星”,是能源领域唯一入选“SAIL之星”的项目。
国网上海电力依托光明大模型的多模态认知与动态决策能力,构建智慧能源一站式管理“引擎”,打造“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能源生态体系,引导虚拟电厂参与削峰填谷、调峰、调频、备用、潮流阻塞控制及故障处置等电网调控应用,实现对电网多维状态的精准预测,高频推送能源交易策略,秒级精准调节用户侧设备,成效精细化评估及补贴精准发放,为企业与政府部门、工业企业、商业机构、社会公众等用能主体提供协同化响应、多元化体验、互动化服务能力。该项目助力上海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接入资源最丰富、市场模式最多的城市级虚拟电厂,累计经济效益超80亿元,年均减碳量达51万吨。
(来源:中国电力报)
04
一平米不到1公斤,日本企业合作开发轻量化太阳能电池
近日,日本绿色科技初创企业PXP Inc与东京燃气公司正合作开发一种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专门适用于承重能力较弱的工业建筑屋顶。该项目结合PXP研发的黄铜矿太阳能电池(每平方米重量不足1公斤)与东京燃气的施工技术,旨在拓展太阳能电池在传统石板屋顶等轻型结构上的应用。
根据两家公司发布的声明,这项技术若全面推广,到2050年可在日本低承重屋顶上实现约169吉瓦的装机容量,相当于该国现有太阳能装机量的两倍以上。该项目是日本首次尝试在低承重屋顶安装黄铜矿太阳能电池,将重点评估电池板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及长期性能表现,计划于2026财年投入商业化应用。
(来源:能源届)
05
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
7月27日,国家抽水蓄能“十四五”重点项目——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启动建设,建成后年发电量超15亿千瓦时,可满足约75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项目总投资79.67亿元,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工程工期预计70个月,计划于2030年12月实现首台机组发电,2031年9月4台机组全面发电。
(来源:央视新闻)
06
贵州首趟光伏玻璃定制专列开行
搭载着30个集装箱的贵州省首趟光伏玻璃定制专列7月25日从贵州省凯里市铁路货运场开行。此趟专列计划开往江苏省东灶港,再通过铁海联运抵达印度。
长期以来,光伏玻璃依赖公路运输,不仅因路途颠簸导致损耗率较高,而且其碳排放强度、单吨运输成本也较高,物流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此次运输由铁路方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制服务,通过铁路运输可减少成本,同时降低货物损耗,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和产业升级。
据测算,贵州光伏玻璃专列常态化运行后,每年可减少公路货运量约6万吨。专列将联动贵州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与中国的光伏电站集群,形成“生产—运输—安装”闭环,推动新能源产业降本增效。
(来源:中新网)
07
中国电建承建的海外首个吉瓦级光伏项目首投成功
近日,中国电建总承包的沙特萨阿德2光伏项目首批799兆瓦如期实现商业运行,沙特萨阿德2光伏项目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市区100千米外的萨阿德地区,是中国电建承建的海外首个吉瓦级光伏项目,由中国电建所属华东院·山东电建三公司联营体总承包建设。
项目总装机容量1.25吉瓦,建设内容还包括33/132千伏升压站、11.5公里输电线路以及电网接入系统等。
(来源:人民财讯)
08
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投产
国家电投集团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7月26日投产,首创“绿氨规模、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和固态储氢”等四项“全球之最”,标志着中国在绿色氢基能源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
投产前夕,作为国家电投集团全球唯一绿色氢基能源平台的吉电股份在与欧洲、日韩等多家企业签署销售协议的基础上,分别与法电中国、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日本伊藤忠和荷兰孚宝等多家国内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首批绿氨于投产之日正式发往下游应用市场,实现绿氨产品向国际市场拓展。
(来源:财联社)
09
国内首单突破,上海洋山港完成国产超低硫重质船燃加注
澎湃新闻记者7月26日获悉,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在上海洋山港成功为中远海运集运公司“COSCO PRIDE ”轮加注875吨国产超低硫重质船燃。这标志着上海港成为亚太区域目前唯一提供超低硫重质船燃加注服务的港口。
这一绿色船燃加注突破的背后是国际航运持续的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9届会议要求,自2025年5月1日起,地中海区域作为排放控制区(ECA),船燃含硫量上限从0.5%降至0.1%。
此次国产超低硫重质燃料油的推出,标志着上海港绿色低碳燃料加注业务迈出关键一步。
(来源:澎湃新闻)
10
特斯拉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年底上线
北极星储能网7月28日获悉,特斯拉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斯帕克斯的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年底投产,该工厂紧邻特斯拉现有超级工厂Gigafactory,计划产能为1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将主要用于特斯拉Powerwall、Megapack储能系统,另有报道称,部分产能或将建造动力电池使用在特斯拉的部分车型当中。
据了解,该电池工厂的生产设备来源自特斯拉的电池供货商之一宁德时代。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11
联合国敦促澳大利亚加强气候行动
联合国气候事务负责人7月28日在悉尼发表讲话,称澳大利亚2035年的排放目标将决定该国的未来,并敦促阿尔巴尼亚政府不要选择一个“普通”的数字,而是“采取大胆的明智做法”。
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等待气候变化管理局就2035年目标提出建议,而业界和气候关注组织也正在对其进行强烈游说。
气候变化管理局去年曾表示,对科学、经济、技术和社会证据的初步评估表明,到2035年将全国排放量与2005年的水平相比减少至少65%、最多75% 的目标较为现实。
(来源:卫报)
12
谷歌与意大利能源穹顶合作开发零排放电力
意大利能源存储公司Energy Dome当地时间 7月25日表示,已与谷歌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将为这家美国科技巨头的电网提供无碳能源。
两家公司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作为协议的一部分,谷歌已对总部位于米兰的Energy Dome公司进行战略投资。Energy Dome开发了一项二氧化碳电池技术,旨在通过长时储能解决方案支持能源转型。双方并未披露财务细节。
Energy Dome的二氧化碳电池避免使用锂和铜等稀缺原材料,因此对于寻求减少对关键矿产的依赖和加强能源安全的欧洲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潜在吸引力。
(来源:路透社)
13
金佰利投资超过1.65亿美元,利用绿氢实现制造业脱碳
金佰利英国及爱尔兰公司作为Andrex和Kleenex等家用品牌的制造商,已成为英国第一家签署绿色氢能长期承购协议的大型消费品公司,旨在实现卫生纸和面巾纸等产品生产的脱碳。
该公司正与Carlton Power和HYRO合作,向金佰利位于肯特郡和坎布里亚郡的英国制造基地的绿氢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25亿英镑(1.689亿美元),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的绿氢取代工厂用于蒸汽生产的天然气。
(来源:ESG Today)
14
美国数据中心增加核电交易,但风险依然存在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7月27日在报告中称,自2023年初以来,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和数据中心提供商已宣布与18家核裂变电力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彭博新能源财经汇编的数据显示,这些合作项目总计拥有32GW的庞大装机储备。其中超过8GW涉及延长现有核电站寿命或建造新的大型轻水反应堆的合作。其余为先进核反应堆。
但这些项目何时以及将有多少规模投入使用仍有待观察,因为技术、许可和成本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来源:BNEF)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