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
转自:中国吉林网
水土塑其魂,好物带其痕!
地处世界黑土带核心区、“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的吉林,不仅是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更藏着一肚子“宝藏特产”。从山珍到五谷,再到渔牧产品,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梅花鹿等“吉字号”品牌早已名声在外。
而现在,这些“宝贝”正靠着科技与品牌的加持,悄悄完成一场“华丽变身”。
来看看植物工厂藏着怎样的农业黑科技?
走进吉林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闯进了“未来农场”。
这里有番茄、水果黄瓜、彩椒和茄果类作物,这里的番茄能长20多米高,这里的水热光气养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还原出作物最佳的口感和品质。这里引进荷兰新型智能温室及无土栽培模式、以色列节水滴灌技术,搭载国际领先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是东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科技集成度最高的全自动植物工厂。实现“无土栽培+营养液灌溉”全年不间断生产,培育番茄、水果黄瓜等优质果蔬,年产能达600吨,获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更绝的是,隔壁的水产养殖区还藏着惊喜。工厂化水产养殖区以循环温泉水养殖为核心,养殖“3只虾”(小龙虾、青虾、南美对虾)和“3条鱼”(鲈鱼、鲟鱼、鳕鱼),构建“养殖+科普+观光+垂钓”文旅产融合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科技赋能,让农业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几万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只需要4个人就能管理,也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无独有偶,同在吉林市永吉县的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百草之王”玩出了花样!
除了人参种植,在产品展厅,人参巧克力、人参奶茶、人参金箔香皂等特色产品让人对人参有了新的认识。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参产品从1.0时期的人参切片、打粉,到2.0时期的人参产品深加工,博大开发了近350款产品,年加工鲜参约1000吨。
车间里,工人们正给人参进行着包装;隔壁直播间里,正将人参产品介绍给消费者,一条由人参搭建起来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不仅让人参走进寻常百姓家,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这样一组数据:公司带动周边村民、林农、宝妈等群体1300余户就近灵活择业,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2024年至今,直接用工高达5.5万人次,单日用工峰值达到700余人,劳动用工费用支出620余万元。
从吉林市的参香远飘到汪清县的木耳丰收,两地以不同的农产形态,正在共同勾勒吉林农业的多样图景。
位于长白山东麓的吉林省汪清县,是中国著名的木耳之乡,2021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作为一家返乡创业型企业,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从菌包生产到木耳种植,从分选加工到端上餐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此铺展开来。
为了改变传统的木耳生产依赖大量人力,生产效率低下,品质和产量也难以保证的情况,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将工业4.0技术运用到菌包生产这一关键环节,成功研发出一条从拌料、装袋、灭菌到培养全程自动化的菌包加工生产线,可日产黑木耳三级菌棒15万袋,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一直以来,实现黑木耳产业品牌化发展都是汪清人不懈的追求与夙愿。桃源小木耳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模式,将这一夙愿变成了现实。2022年,吉林省首例“盒马村”模式被引进汪清。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制定了合作社黑木耳《产品质量手册》,将盒马对产品的高要求输出给农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制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通过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实现对产品的全程溯源和质量控制,推动黑木耳生产流程的标准化。
这些努力,既提升了黑木耳产品品质,实现了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的成功转型,又带动了物流、仓储、包装、电商等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
而且,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计规划的大型仓储项目——多功能仓项目便由此而生。
近年来,吉林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培优扶强“链主”企业和区域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县乡布局,激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细胞”。
从传统到现代,从山珍到产品,从特色到产业,吉林现代化农业让黑土地结出“科技果”,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同时,不断续写农业科技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新故事。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李易书 文/图
初审: 梁欢欢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