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家训文化。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人文智慧,有助于引导广大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的修身观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在修身问题上,传统家训文化从性善论的人性论预设出发,强调修身进德的重要性。如薛瑄在《诫子书》中提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指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明道理做好人。在修齐治平的人生图式影响下,传统家训文化主张志在圣贤、勉学成人、修养身心,形成了“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的修身观。
人生在世总要有所追求,才能进一步明确人生方向。传统家训文化从人生目的的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认为“人无志,非人也”(《家诫》)。因此强调要及早立志,所立志向不应拘泥于名利富贵,主张“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庭帏杂录》)。如朱熹认为“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正所谓“志为进德之基”。曾国藩明确提出“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的观点。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实现人生志向需勉学成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中提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认为勤学是人之能为人的必然路径。
“爱子,教之以义方”的教子观
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深刻阐明了爱子与教子的关系,认为“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在教子观方面传统家训文化逐渐形成了严慈相济等内容。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家训文化认为教育子女需处理好“严”与“慈”的关系。“慈”是指父母对子女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但是父母的慈爱并非指毫无节制的宠爱、溺爱、偏爱,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颜氏家训》)。真正爱护孩子在于慈严相济、爱教结合,“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易·家人卦》),这里的严并非指对孩子动辄笞怒打骂,而是在立身处世中严格要求子女,并在子女面前有威严。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传统家训文化认为孝友家风、勤俭家风、耕读家风、清白家风等优良家风传承比物质财富代际传递更为重要。正所谓“家风不重满籝金”。例如东汉杨震的朋友、同僚看到其子孙常常靠吃蔬菜充饥,又没有车马代步,就劝他多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认为相较于留财产给子孙,不如把清白家风传给后代,使其清正廉洁,个个成才。南朝徐勉效法杨震“以清白传子孙”(《为书诫子崧》)的做法,同样不为子孙多置产业。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家无余财,他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隋书·房彦谦传》)优良家风传承成为传统家训文化教子观的重要内容。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处世观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必然要涉及与人相处的问题。传统家训文化以民胞物与为原则详细阐释了人我、物我之间的关系。
“睦族之次,即在睦邻。”邻里相处难免发生争执,传统家训文化多主张以和为贵,宽和忍让,尽量避免产生争端,“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若子弟僮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庞氏家训》)。邻里之间一旦发生争执,主张自我反思不当之处,“大抵人之所讼互有短长,各言其长而掩其短”(《袁氏世范》)。若对方承认了自己的错处就应该停止纷争,不必费用财物交结胥吏惩治对方。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传统家训文化认为与人相交,贵在谦让诚信,不可轻诺寡信,“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杨忠愍公遗笔》)。与朋友相处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待人要宽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朱子家训》)。
“戒杀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养天和。”明人高攀龙在《高子家训》中说“少杀生最可养心,最可惜福”。可见,家训主体将“爱物”提升到了“养心”“积德”的高度,将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赋予伦理色彩。
“尽忠尽力,以报国家”的报国观
“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训子》)传统家训文化从循理守法、赤心报国、爱国忘家等维度阐明了“尽忠尽力,以报国家”的报国观。
“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在政治生活中传统家训文化认为首先要做到赤心报国,清正廉洁,“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旧唐书·崔玄暐传》),要求不为自己谋私利、不为家人亲属、朋友故旧谋私利。张廷玉认为“养廉之道,莫如能忍”(《澄怀园语》),面对非分之财物、功名、美色不为所动,节制非分的欲望。司马光则强调需重视俭德的培养,“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训俭示康》),主张俭以养德,以俭养廉。
面对民族危亡传统家训文化主张为国捐躯,不为苟生而失气节,“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人生态度是家训报国观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下一篇:如何科学防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