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守育人使命,弘扬“地质报国”精神,以服务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为己任。2020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武汉大学、中科院岩土所、中石化江汉油田等16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组建“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以下简称“合作体”)。合作体成立5年来,坚持聚焦长江经济带资源能源领域,积极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贯通“产教学研用创”全链条,着力突破“页岩气与煤层气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为长江经济带及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根基。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命题,合作体坚持“党建引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原则,通过“理论联学、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工作联促、人才联培、品牌联创、项目联报、成果联享”等方式,全方位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组织驱动,建立校企平等协同管理架构,以产业需求定项目,分层合作、成果共享;强化育人驱动,创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国家使命感与工程创新能力;强化价值驱动,完善成果共享机制,平衡人才培养、技术收益与社会效益分配。通过“三维驱动”,合作体有力推动了页岩气开发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能源安全建设,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育人实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创新融合机制,打造高水平校企创新联合体。合作体打通“学术+产业”双轨通道,完成“校企党建联建共创实践研究——以资源学院为例”(编号:2022DJA04 )、“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编号:2410214629 )等课题;推动成立中石化江汉油田—地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创新联合体、湖北省绿色矿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及中国—中亚绿色矿业科技联盟。联合体/科技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各成员单位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合作内容与责任,并定期发布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等,以专门合作平台协调各方共享资源和信息,整合供求情况,有效实现产教供需高效对接。同时,围绕企业需求建立项目组,配备校企双导师,支持师生直接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有效促进高校育人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为打造高水平校企创新联合体提供了成功路径。
推动能源转型,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合作体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能源安全”等重大战略,促进成员单位相互赋能、协同推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长江经济带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2024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石化江汉油田共同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入选“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在页岩气相关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并签订了30项合作项目,有力支撑了涪陵页岩气和鄂西页岩气开发。涪陵页岩气田日产量超2300万立方米,为70余个城市持续输送清洁能源,覆盖8个省市、上千家企业及2亿居民,切实提升了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涪陵页岩气田产能建设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构建出海机制,彰显产教融合国际影响。作为合作体牵头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组织国际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多种方式,让技术技能人才在不同文化与经济土壤中茁壮成长,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人才根基。合作体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吸引海外顶尖师资、精心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等,相继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和“约旦研究中心”等,持续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者:严德天 高复阳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