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论坛
7月25日至27日,夏繁高地(马尔康)建设暨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在四川省马尔康市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以“科技赋能铸造高原种谷,夏繁高地赓续农耕文明”为主题,由夏繁科技联盟主办。该联盟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全国各省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及有关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中国种子协会、中国蔬菜协会、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财政厅、科学技术厅、农业农村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马尔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部门)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夏繁科技联盟单位、夏繁科学家联合体、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龙头企业负责人共600余人参加大会。
大会发布了夏繁科技联盟Logo,签署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三轮合作协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阿坝州政府第二轮合作协议,中国种子协会、中国蔬菜协会分别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阿坝州政府的三方合作协议,并对夏繁科技联盟揭牌及对联盟理事长单位授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学技术厅分别发布了四川种业振兴行动重要举措、高原农畜科技成果。
在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种业创新体系中存在的夏季繁种短板突出、优质种质资源分散、高原生态育种体系薄弱等核心问题,“夏繁科技联盟”应运而生。
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永红介绍:联盟核心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全国种业布局、汇聚创新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四川战略腹地和西部唯一粮食主产区的特殊使命,填补国家种业创新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夏繁育种的空白,提升国家种业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四川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表示,愿与四川省及全国同行深化合作,持续推动高水平夏繁。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林克剑提出三点倡议:聚焦“需求导向”,锚定关键领域;强化“资源整合”,打通创新链条;注重“生态协同”,厚植发展根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党委委员王新发表态:我所将从科技支撑再升级、资源网络再拓展、振兴行动再深入全力筑牢这个战略支点,共同书写“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中国种业新篇章。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联盟接下来将充分利用马尔康市高原气候,逐步建成全国领先的小麦、油菜等夏季粮经作物育种高地,形成覆盖育种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建成国际一流种业创新中心,实现夏繁技术输出,支撑“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
首届“夏繁”院士专家大讲堂由夏繁科学家联合体执行主席、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杨武云主持。国内10位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王汉中、宋宝安、赵春江、许为钢,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其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新,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友军作专题报告。在育种、生态、智慧农业等多方面推进夏繁基地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首届中国阿坝夏繁科学家大会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宇飞认为,成立夏繁科技联盟、组建科学家联合体,就是要为青年才俊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24年四川省粮食产量726.8亿斤、全国第9位,油菜籽产量74.4亿斤、全国第1位,大豆产量24.9亿斤、全国第3位,生猪出栏6149.65万头、全国第1位。粮食增产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其中良种是一个重要因素。夏繁联盟是农业育种的“加速引擎”。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开展异地加代繁殖,能将育种周期缩短30%-50%。这不仅是时间的节约,更是突破“卡脖子”种源技术、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抓手。(作者:朱小彦)
下一篇:“特朗普正对俄失去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