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阿恪
昨日,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圆满收官。在衢州赛区,篮球场上的呐喊声与城市烟火气交织成夏日最生动的图景。这场由“浙BA”掀起的热潮,正以体育为支点,撬动着衢州这座四省边际赛会第一城的发展新动能。
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群众篮球赛事,“浙BA”吸纳了全省90个县(市、区)代表队悉数参赛,不仅点燃了全民运动的体育激情,更激活了“体育+”乘数效应,成为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又一经典案例。赛事期间,衢州发放的500万元消费券,直接拉动了餐饮、住宿、汽车等领域消费增长;文旅部门推出的“持球票、免费游”政策,也让孔氏南宗家庙、江郎山、根宫佛国等14个核心景区旅客流量爆棚,形成“一场比赛带火一座城”的联动效应。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城市认同感的重塑。衢州籍大学生、上班族组成的草根球队在赛场上打拼,让拼搏精神深入人心。这种全民参与的赛事基因,不仅激活了篮球文化土壤,更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让衢州“活力之城”的形象破圈而出。正如柯城队球员叶佳龙所言:“我们不是在打球,是在打衢州人的精气神。”
随着衢州古城赛区比赛结束,意犹未尽的市民观众发出了灵魂拷问:这场由“浙BA”掀起的篮球热潮,在衢州能不能继续火下去?
赛事能否持续办下去,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自我造血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体育+文旅”的生态构建。从目前来看,赛事设计已具备长期运营的潜力:一方面,主客场制的赛制设计精准捕捉了县域经济的竞争特质,激发了各县(市、区)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体育+文旅+消费”的融合模式,也形成了良性循环——赛事吸引人流,人流提升消费,消费反哺赛事,赛事带动文旅,文旅提升黏性。如衢州将球票与景区门票、住宿餐饮优惠捆绑销售,形成“球票+景区门票+美食”的消费闭环,使单次赛事的经济效应延长至赛后3天,充分激发了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
政策层面的支持更为赛事续航提供保障。根据“要盘活用好各类文体资源,推进文体商旅展深度融合”的要求,衢州也在探索赛事与本地产业结合路径,如开发“篮球赛事夜经济”“赛事文创产业”等衍生业态,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条。这种“以赛促产、以产养赛”的模式,可推动“浙BA”从短期活动升级为城市发展的常设引擎。
而从“赛事IP”到“城市名片”的进阶,更是“浙BA”撬动城市发展的破局之道。要让“浙BA”真正成为衢州的金字招牌,可以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一是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除了门票优惠等基础福利,还可尝试利用古城墙、水亭门等景点打造“篮球文化打卡点”,让游客在观赛之余,沉浸式体验衢州“南孔圣地”的文化魅力。同时,将衢州文创产品、特色美食、非遗文化与赛事IP结合,开发衢州篮球主题经济。
二是创新运营机制,激活市场动能。赛事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市场化运作,引入本地企业参与赛事赞助,通过冠名权、广告位等商业开发可以降低政府投入压力。如,开化赛区与当地矿泉水企业合作,推出“赢球送水”活动,既提升品牌曝光度,又为赛事注入资金。此外,探索“赛事票务+衍生品销售+会员体系”的多元盈利模式,促进赛事自身“造血”。
三是结合数字技术,提升传播效能。在后续的城市争霸赛中,衢州可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浙BA”衢州相关的超级话题,鼓励市民用创意视频记录赛事瞬间。
体育赛事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热闹,而在于能否为城市发展留下持久的遗产。“浙BA”衢州赛区的火爆,不仅带来了消费的短期提振,更在探索一条“以体育激活城市活力、以赛事擦亮城市形象”的新路径。当篮球场上的汗水与古城墙下的烟火气交织,当赛事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这场吸引了全省“百县大战”的篮球赛事,也将沉淀为衢州这座四省边际赛会之城的城市基因。
上一篇:“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