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聚氨酯弹性体市场分析共 3270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8 分钟
聚氨酯(PU)弹性体是以二异氰酸酯、多元醇和某些情况下的扩链剂为基础,反应生成的具有弹性体特性的合成材料。常用的聚氨酯弹性体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elastomer,简称TPU)和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asting polyurethane elastomer,简称CPU)。
TPU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管材、膜材、鞋材、手机护套等,各应用领域有很多细分市场,如膜材分为低透吹膜、中透膜、高透膜、普通流延膜、易裁切流延膜、热熔胶膜等。CPU的耐磨性能和耐油性能优异,在特殊用途领域难以替代。CPU在矿山、冶金领域是最符合要求的非金属材料之一,可取代部分金属材料,主要应用有筛板、衬里衬块等。
在消费增速出现分化的背景下,各大生产企业正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聚氨酯弹性体行业领军企业动作频频,国际巨头如巴斯夫和科思创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持续扩大,国内领军企业万华化学和美瑞新材等也在加速推进其聚氨酯弹性体的业务布局,共同推动国内聚氨酯弹性体市场的快速增长。
1
全球聚氨酯弹性体的供应正在向亚太转移
全球聚氨酯弹性体主要生产厂商有:巴斯夫、C.O.I.M、科思创、大日本油墨(DIC)、路博润、东曹等,生产集中度较高。其中,路博润先后收购了美国诺誉、陶氏化学等聚氨酯弹性体相关部门及公司,成为全球产品线最全也是供应量最大的医用级聚氨酯弹性体的供应商。
随着欧洲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聚氨酯弹性体的供应正在向亚太转移。2024年1月,巴斯夫湛江基地第二套TPU装置投产;9月,科思创启动在珠海建造其最大的TPU工厂,待2033年全部建成后,最大年产能将高达12万吨;同时宣布在中国广州建立一个新的热塑性聚氨酯(TPU)亚太应用开发中心,原计划于2024年底开工建设并于2025年投入运营(目前进展不详)。10月,朗盛(LANXESS)出售聚氨酯业务给日本宇部(UBE)株式会社。11月,烟台万华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TPU生产线投产。
2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TPU市场供应充足,
需求放缓,竞争加剧
TPU通常由纯MDI(或MDI变体)与多元醇经一步或两步反应制得,所使用多元醇的性质不同决定了TPU牌号的主要差异。多元醇主要有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己内酯,全球市场占比分别为25%、65%和10%。
为满足不同市场应用需要,TPU的常规配方就高达百种以上。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量,部分种类(同系列)的TPU材料可共线生产。一部分特殊的TPU是由对苯二异氰酸酯(PPDI)与聚己内酯为基础的多元醇反应制成;其他特种TPU可用于弥合刚性塑料和橡胶弹性体之间的差距。例如,TPU/PC共混合金可改善PC的韧性、应力开裂性、缺口敏感性、耐溶剂、耐化学品性,同时可降低PC成型加工温度。
中国TPU产能、产量快速增长,未来仍有新增产能陆续投产,供应趋于宽松; TPU消费增速放缓,薄膜和医药领域将会持续发力。整体来看,预计未来几年中国TPU市场供应充足,需求放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01 | 中国TPU供应高速发展,未来扩张放缓,但供应保持宽松
中国TPU供应高速发展,未来扩张放缓,但供应保持宽松
过去5年中国TPU行业高速扩产,开工率不高。2019-2024年中国TPU产能和产量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5%和12.2%。2024年,中国TPU产能达到150万吨/年,新增产能包括巴斯夫3.2万吨/年(6月已投产),万华化学5万吨/年(11月已中交);中国TPU产量提高到83万吨。
国内TPU生产企业约35家,产能分布相对分散,TOP5产能合计占比50%,分别是万华化学、华峰化学、美瑞新材、一诺威、保定邦泰等。龙头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持续增强,小微企业竞争力不足,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中国TPU生产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主要来自路博润、巴斯夫等外企,近几年美瑞新材和万华化学的TPU薄膜产品品质开始能够与外企产品抗衡。
02 | 中国是TPU的净出口国,预计出口量将进一步增加
2019-2024年,中国TPU进口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出口量逐年增加。进口方面,进口企业主要以外资为主,国产TPU暂时难以替换部分进口TPU货源,但进口量的下滑也体现了国内TPU企业逐渐增强的高端市场竞争力。出口方面,欧美地区高速增长的通货膨胀影响了海外加工成本,外采需求增加,但印度的保护性政策、中美贸易战和欧盟碳关税的多重叠加下,跨国出货成本大幅增加,使得中国TPU出口量增长较为有限。未来随着国内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净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03 | 中国TPU下游消费增速放缓,薄膜和医药领域将会持续发力
2019-2024年,中国TPU消费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制鞋和TPU薄膜是近5年来TPU消费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TPU主要作为鞋材、薄膜、软管等应用于制鞋、汽车、纺织、医疗等领域。2024年中国TPU消费量提升至72万吨,同比增长8.1%。主要得益于汽车薄膜对TPU的需求增加,以及膨胀型TPU在高端运动鞋中的流行。制鞋行业仍然是TPU消费的最大来源,占比29%;薄膜、密封材料、软管和汽车领域消费量分别占比20%、17%、15%和10%。
虽然目前中国不再是最大的制鞋生产国,但由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PVC)等弹性体材料在制鞋生产中逐渐被TPU替代,TPU消费量持续增长。TPU可以用于鞋大底,能提供良好的耐磨、耐折、耐疲劳性;也可用于中底的气垫部分,提供良好回弹性、减震性。
由于其优异的防水、透湿性、力学性能,TPU作为膜材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充气式材料中。纺织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博锐斯公司的Breathtex、DingZing公司的Dintex等面料;充气式材料包括气胀式救生衣、潜水BC夹克、救生筏、充气船、充气帐篷、按摩气囊、医疗防褥疮床垫和专业的防水背包。近几年,汽车TPU薄膜的技术实现突破,使用量逐年增加。TPU薄膜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对薄膜的厚度、均匀度、强度等有较高的要求。
TPU因具有耐油耐高温耐高压、且符合食品级要求的特性,在汽车工业、液压气动系统、食品工业、医疗器械中均可以用作密封圈。
采用TPU制得的气管、插管、导液管等医用材料,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且不影响血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TPU不存在PVC材料面临的增塑剂迁移问题,因此在医疗应用中的使用一直在增加。
TPU的耐磨性、耐弯曲疲劳性、高弹性突出,可用于各种汽车零部件,如换档拉杆手柄、联轴节的轴套和垫圈、线束的接插件、螺旋伸缩电线、电缆护套等,还可与其他塑料或橡胶复合,用于汽车保险杠、安全气囊、防尘罩等部件。
2024-2028年,预计TPU下游需求的消费增速将保持在4%左右,主要由薄膜和医用软管带动。随着户外运动装备的需求增加,TPU薄膜的消费增速将达到约8%;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医用软管对TPU的需求增速将在6%左右;其他应用领域的消费增速相对较低。
04 | 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行业毛利率逐渐收窄
从中国TPU细分产品市场价格来看,TPU薄膜价格最高,鞋材、气动管和手机壳用TPU价格相差不大。2022年中国TPU薄膜市场均价2.3万元/吨,鞋材、气动管、手机壳用TPU市场均价1.88万元/吨,价格相差4200元/吨。2023年TPU市场价格一路下降,TPU薄膜均价1.74万吨/年,鞋材、气动管、手机壳用TPU均价1.58万元/吨,价差缩减到1600元/吨。2024年价格进一步下跌,薄膜和手机壳用TPU均价分别1.61万元/吨和1.47万元/吨,同比分别变化下降7.1%和6.3%。
目前国内厂商主要生产中低端的TPU产品,中高端的TPU产品需要从海外进口且价格较高。中低端产品的下游应用较为广阔且客户分散,总体呈现出市场容量大、竞争激烈的特点。2024年,中国TPU行业平均毛利率在15%左右,低端产品毛利率在10%-15%之间,高端产品毛利率约在25%-35%。
化信观点
未来聚氨酯弹性体市场需求总体较为平稳,但呈现结构性分化。中低端产品应用较为广阔、客户分散,市场容量大但供应充足、竞争激烈。中高端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外资龙头,以万华化学和美瑞新材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初步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在细分领域,如线缆保护领域、汽车防抱死系统、风电线缆、医疗导管、植入性产品、汽车车衣、注塑性TPU产品等领域使用的高性能产品,市场仍然被巴斯夫、科思创和路博润等跨国公司把控。
国内车用TPU薄膜主要进口自巴斯夫、科思创、路博润等公司,本土企业万华化学和美瑞新材的产品逐步受到市场认可。万华化学通过成本优势压低产品价格,迅速获取TPU薄膜市场,同时带动下游应用的蓬勃发展,例如在汽车领域,TPU车衣膜的贴装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