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李琪
时光如梭,转眼加入中国青年网“青蜂侠”这个团队已经一年半。回望2024年3月底,刚刚大学毕业、怀揣新闻理想却懵懂青涩的我,带着一份幸运与忐忑推开了这扇门。彼时,“青蜂侠”于我而言,不仅是梦寐以求的平台,更像一座高耸的新闻专业“灯塔”。最初的迷茫期记忆犹新:面对浩如烟海的选题无所适从,采访时问题总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剪辑时更是常常迷失在素材中,抓不住那根核心的主线。
所幸,“青蜂侠”的底色是温暖而坚韧的。团队前辈们无私的言传身教,如同暗夜里的微光,一次次为我拨开迷雾。日复一日,在设备操作的熟练之外,我笨拙却执着地练习着去捕捉那些平凡却闪耀的故事。
挑战接踵而至,尤其是在今年四月末我们接到《传承不老的青春》制作任务时,我更能感受到自己成长的重量。这是一个与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推出的重磅策划,更是一部需要深度融合AI技术的创新视频。它的脉络宏大,从五四运动的惊雷回溯,穿越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的昂扬号角,直至今日无数奋斗不息的新时代青春面庞,作品试图勾勒出一条百年不衰的青春精神传承图谱。当任务落在我和团队肩上时,沉甸甸的压力瞬间袭来——这不仅是对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考验,更是对我们驾驭新技术能力的极限挑战。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一头扎进脚本,开始了庞大的素材搜集工作。这绝非简单的“排列组合”。为了在有限篇幅内精准呈现每个时代的“青春代表”,我们需要在历史影像的瀚海中精准打捞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两天时间,团队伙伴们几乎钉在工位上,与时间赛跑,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纪录片、历史图库中反复筛选、比对、协调版权,每一个画面的敲定都凝聚着集体判断的心血。当基本素材终于在剪辑轨道上初具雏形,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真正的“硬骨头”在于AI的创意融合。挑战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如何打造富有穿越感、科技感又能凸显AI特色的“串场”效果。我们绞尽脑汁,脑海中构想的画面总是难以落地。那段日子,我们几乎看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优秀案例,反复推敲、争论、尝试。一次次方案被推翻,又一次次在灵感的火花碰撞中重新点燃,最后呈现出如今的画面。
另一大难点是“AI活化老照片”。为了让尘封的历史瞬间鲜活起来,赋予黑白影像新的生命力,我们几乎“扫荡”了市面上所有主流甚至小众的AI生成工具——可灵、即梦、豆包、runway……逐一测试,反复对比。我至今记得,为了一个青年队伍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老照片活化效果,我们反复调试指令词,尝试了不下十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指令词的描述至关重要,“主体+环境+动作”的结构能显著提高画面协调度;当生成效果不理想时,果断“增删指令词”进行迭代;如果直接生成视频效果欠佳,不妨先用AI生成满意的静态图片,再以图生成视频,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初版粗剪完成,我们却对音乐不甚满意。原曲虽可听,却总觉得少了那股穿透历史、激荡当下的磅礴力量与时代节奏感。为了将AI元素贯彻到底,我们决定大胆尝试用AI音乐工具“天谱乐”来创作新配乐。与技术伙伴深度沟通,明确想要的史诗感风格和管弦乐融合电子元素的配器方向后,经过我们反复聆听、比对、微调,最终诞生了现在视频中那版既厚重又充满未来感的旋律,完美契合了“传承不老的青春”的主题。
当视频在五四青年节当天如期推出,看到最终“160万+”的全网播放量、作品荣登报社客户端当周榜首时,连日鏖战的疲惫瞬间被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冲散。这份成绩,是我们日夜兼程、精益求精最好的回报。
这次“破壁”之旅,收获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次视频制作经验的累积,我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屏幕上每一帧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背后是无数次的素材筛选、技术攻关和细节打磨;每一段打动人心的话语,凝聚着记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青春本质的反复叩问。更重要的是,这次任务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AI新闻实践的大门,那些摸索出的指令词技巧、多工具协同策略、以图生视频的路径,都成了我记者工具箱里崭新的利器。
在青蜂侠的一年半时光里,这样的“破壁”时刻并非孤例。每一次看似艰巨的任务,每一次团队的合力攻坚,每一次技术的瓶颈突破,都在为我这只曾经笨拙的“菜鸟”注入更坚实的力量。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记者,在“青蜂侠”团队里,我们的“侠义”就在于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触,去发现、去记录、去传播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青春力量。这,就是我们传承不老的青春,这就是我们破壁前行的意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