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星钧
近日,山东省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的《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亮相。这份文件提出了一个明确目标: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到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
这是山东在实现“双碳”目标征程中的重要布局,也是全国范围内省级层面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领先实践。
零碳园区并非不排碳,而是通过规划、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达到“净零”排放的条件。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作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山东为产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零碳园区的齐鲁路线图
《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规划。方案涵盖十个关键领域,包括能源替代、绿色能源利用、绿电输配网络、需求侧调控、储能项目、绿色产业、低碳建筑等。这种全面覆盖的框架为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建设零碳园区不仅是能源转型,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方案明确提出将其作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通过推动能源体系变革,带动产业体系向绿色高端跃升,山东正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新路。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零碳园区建设已从规划走向实践。在青岛,海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赋能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与中德工业园近日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首批零碳园区认证(No.001与No.002号)。
这也为山东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建立起多能协同的清洁供能体系
山东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支柱是能源体系的绿色变革。
一方面,方案明确要求园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得低于70%,这一刚性指标倒逼园区重构能源结构。
“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成为关键路径。方案鼓励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分布式自发自用和虚拟电厂等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中德工业园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能源综合利用率突破80%,年减碳3.2万吨。
此外,山东能源集团兖矿智慧制造园区的实践展示了多能互补的可行性。园区配套21.48兆瓦屋面分布式光伏,构建起发、输、变、配、用一体化的清洁能源体系。该园区年均发电量可达2282.37万kWh,不仅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还将30%的多余电力输送至公共电网。
另一方面,方案特别强调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
这种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得到应用,形成了光伏、地热能、空气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梯次利用的综合能源利用系统,为超算中心以及周边科技研发、配套办公、专家公寓、综合配套楼及附属用房等统一供冷供热。与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全年可节约标煤8000吨,减排二氧化碳2.1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80吨,减排氮氧化物63吨。
孕育绿色低碳高端产业的摇篮
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产业升级的契机。方案明确提出将零碳园区作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将目光聚焦于位于济宁的兖矿智慧制造园区,绿色发展已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悉,这里使用绿电的成本仅为电网电价的30%,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更在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等形势下,满足出口产品产业链的绿色生产要求。
并且,该园区正全力打造“绿色工厂”“黑灯工厂”“智能工厂”。德伯特公司的全自动化托辊生产线年产能达150万支;新宝龙公司通过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和大数据集成建成行业首个“密炼黑灯工厂”;山东博创凯盛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万吨破碎机填补国际高端破碎设备领域空白。
零碳园区建设,是山东在“双碳”目标下的责任担当,更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前瞻布局。
从兖矿智慧制造园区的光伏矩阵到青岛中德工业园的“源网荷储”系统,再到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的智慧能碳管理,齐鲁大地正在描绘一幅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