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政府发布批复,原则同意《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布局规划》)。今天(2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布局规划》进行解读。
“《布局规划》的发布实施,旨在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水运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保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高洪岩介绍。《布局规划》提出,至2035年,建成“能力充分、保障有力、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港口与航道体系,形成“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和“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的水运发展总体布局,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基本建成,内河水运网络更加完善,现代化专业化运输系统支撑更加高效,水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港口和航道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布局规划》进一步突出青岛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港、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为补充的“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布局。加快构建国内国际“5+5”海上运输通道,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一流海港。
构建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布局规划》明确提出,以济宁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为核心,枣庄港、菏泽港、泰安港、济南港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辅助,一般港口为补充的“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布局。同时,提出以京杭运河、小清河、新万福河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干,地区性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为补充,总里程约3100公里的“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总体布局。
建设设施一流、专业高效的港口运输系统。《布局规划》聚焦新时代腹地产业布局要求和能源等大宗商品储运保障需求,根据全国规划,结合山东省实际需求,明确提出构建设施一流、专业高效的“三类十种”运输系统,进一步优化港口运输结构,提升客运、滚装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为能源和重要物资储运基地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布局规划》围绕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提升内陆港功能及谋划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等方面,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陆海联动发展,推动港口和航道与城市、产业之间的融合协调,统筹推进水运创新智慧、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发展,提升航运服务业辐射能级和港航供应链服务水平。
港口是山东海洋强省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我们将落实好本轮布局规划带来的新调整、新变化,全力推动、指导各有关港口港区开展好总体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工作。”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赵方德介绍。此外,还将加快世界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推动港口智慧绿色平安融合发展。
“山东将以布局规划为指引,奋力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一带一路’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大通道。”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海明介绍。山东将继续拓展至中亚、欧洲的海铁联运,至蒙古、俄罗斯的海陆联运业务;增强内陆港综合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河南、山西等沿黄省区内陆港布局建设,构建“立足山东、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内陆港集群。
为持续发挥青岛港在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龙头作用,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乔文锋介绍,青岛将围绕强化青岛港国际枢纽港地位和作用,重点聚力建设一流港口基础设施、促进航运物流扩容升级、推动智慧绿色转型。
《布局规划》明确了京杭运河“骨干航道”、济宁港“核心港”的地位,为济宁内河航运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济宁市将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多式联运中心、临港产业集群中心、航运服务创新中心、绿色船舶制造中心‘五大中心’,构建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鹏表示。(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