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7月26日,世界语迎来第138个生日。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广泛传播的人工语言,世界语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却曾在全球拥有数百万名使用者。虽然世界语如今已经式微,但置身剧变的时代回望,世界语所寄托的“大同”理念反而愈加珍贵。
(一)
人类,到底能不能够互相理解?
在西方世界一直流传着“巴别塔”的神话——人类试图建造一座通天巨塔与上帝对话,而感到被冒犯的上帝决定让人类说起不同的语言,人类社会的沟通与理解成本因此大增,造塔计划随之落空。
神话虽然缥缈,但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绵延无尽的隔膜与纷争却是所有人类共同经历的现实。
19世纪的波兰,同样杂居着不同民族,不断爆发冲突乃至战争。一位名叫柴门霍夫的青年认为语言不通是战乱频发的原因,便立志创造一种方便所有人学习的语言,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1887年7月26日,柴门霍夫化名为“希望者博士”出版了《第一书》,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他所发明、设计的一种全新语言。
在柴门霍夫的设计中,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简单、拼写发音一致、词根来源广泛,学习门槛远低于自然语言。后来人们根据柴门霍夫公布这种语言方案时所用笔名“Doktoro Esperanto”,称这种语言为“Esperanto”,直译“希望语”,寓意借由这种语言,人类社会可以跨越民族隔阂、消弭误解与仇恨,从而走向和平共处。
(二)
与“希望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隐蔽却残酷的现实——语言是可以被利用的,强势国家往往将其与经济、军事实力输出捆绑,导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霸权的工具。就拿英语来说,其之所以成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并非因为易学易用,而是因为它背后站着英美等世界强国。也正是语言地位的不平等,在潜移默化中催生了学者口中的“英语帝国主义”。
比如,“中国龙”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译成“dragon”,以机械对应西方世界中喷火食人、被视作邪恶象征的怪兽。比如,“日不落帝国”每获得一块新殖民地后,会立即强制推行英语教育以摧毁当地文化,实现精神殖民……在这样的全球格局中,世界语的出现是一次逆行的理想主义实验,代表着一种对“世界大同”理念的追求。
(三)
然而,理想照进现实是艰难的。
纵然世界语的理念被广泛认可,全球学习者从无到有达到了数百万,但其传播之路始终步履维艰。
究其阻力,首先是国际政治秩序的现实。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权力的象征。在这样的格局下,倡导“语言中立”的世界语自然难以获得世界强势国家的政治支持。
其次是全球传播机制的惯性。有数据显示,虽然母语为英语的人口仅占全球的16.2%,但全球排行前1000万网站60%的内容是英语。随着英语主导的媒介生态确立,世界语在传播渠道、内容供给、社群发展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更重要的是,世界语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和叙事体系,无法像英语那样依托文学、影视、流行文化实现“软植入”,形成全球文化共鸣。
(四)
如今,虽然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技术手段的飞速进步让人类沟通更便捷,但战争冲突频发,文明互不理解、语言壁垒广泛存在。一些势力还是满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陈词滥调,宣扬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信奉弱势文明只能接受被摆布被淘汰的命运——文明的交流互鉴依然艰难,人类的互相理解依然遥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世界语未能在全球范围真正推广开来,但其所倡导的“大同”理想与平等观念,对于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主张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同样呼吁警惕世界语言的单一化,以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因此,中国的世界语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
1950年5月,世界语版《人民中国报道》(1974年1月中文刊名变更为《中国报道》)正式创刊;1952年,冰岛世界语者因为看到了《中国报道》,渴望进一步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成了第一个由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冰岛代表团,奔赴万里访问中国。改革开放后,数十个中国城市的世界语协会和组织也同各国的一些城市的世界语组织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还出版了世界语版《围城》《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古诗词二百首》等图书,实践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朴素真理。
(五)
语言,可以是理解的钥匙。
世界语诞生于战乱频仍的东欧边缘,寄托着一个普通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启发了无数人去思考: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努力,去促进人类更平等地对话,更诚恳地共处?
今天的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一世纪之问。在对外交往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平等交流理念,愿意为中外民间交往搭建桥梁、铺设道路、提供便利,希望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在对外合作项目中,更是从来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会要求他国照搬中国经验,尊重各国自身路径与文化传统。中国现实中正在践行的文明观,恰恰是柴门霍夫“人类自由交流沟通”的梦想的延续和升华。
世界语的未竟之志,未必需要用另一种语言来完成,但它所燃起的那盏理性、和平、互相尊重的灯火,应当一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我们相信,“世界人民大团结”是可以实现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赣超11支球队最全名单(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