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社区银龄志愿者正在为居民宣讲安全知识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打造美好社区,是民心所向。王益区作为铜川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老龄化问题严重等成为基层治理中的堵点和难点,近年来,王益区各社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社区治理的“创新解法”。
“书记项目”推动基层党建大提升
在王益区红旗街街道川口社区新建的“书记项目”——“益小光红色驿站”分站,只见新建的驿站里设置了快递收取、图书借阅、便民业务、王益特产等区域,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实现了群众少跑腿,小事暖人心。
记者跟随社区的“红蜻蜓”服务队,来到困难居民周志川家里,为他上门送快递。说到社区驿站对他的帮助,周志川感激地说道:“我身体不好,有了这个驿站,让我以后生活更方便了。驿站的工作人员对我也挺关心,隔三差五就过来看看我。”
近年来,川口社区聚力破解基层党建难题和薄弱环节,借鉴项目化工作理念,实施党组织书记领题、党员聚力、群众参与的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充分发挥支点效应,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撬动基层党建大提升。
川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菊样表示:“‘益小光红色驿站’自建成以来,累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帮助行动不便的群众送货上门两万余件,帮办代办事项90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78件,吸纳志愿者260余人。同时,我们招募了50名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作为社区兼职网格员,帮助收集社区社情民意信息。近期,为了提升‘益小光红色驿站’品牌,我们引进王益特产:川口村白姐非遗花馍、文明塬大红袍花椒、黑池塬黑面等,助力乡村发展,真真正正将其办成家门口的‘说事点、服务点’,让小驿站释放服务大能量,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红色物业”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
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桃园街道光明社区位于王益区中心地带,辖区老旧小区多、遗留问题多、业主和物业矛盾多。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社区积极探索并成立了我市首家由社区居委会主导的物业公司。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社区党委书记付军龙任社区物业公司总经理。该物业公司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社区“两委成员”、党员干部参与组建。为更好服务辖区居民,采用全市最低收费,并采用“先投入,后收费”的管理模式。“截至2025年6月份,我们共服务4个小区1893人次。物业公司和社区推出‘1+1+N’工作模式(即1个社区+1个物业+N个区级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居民们的问题。”光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付军龙介绍道。
近年来,“红色物业”服务内容越来越完善,家住机电小区旧居民楼的陈谢娥因为身体原因,经常需要“送水上门”服务。提起社区的变化,她感慨道:“物业和社区的这些娃们服务态度都特别好,经常上门帮我打扫卫生、检查水电。我手机操作有啥不会的,也经常咨询他们。我家住的这个小区属于老旧小区,管道也老化了,自从这个物业公司一接管,把小区管道全部都换了,而且物业收费低、服务又好,我非常满意。”
“红色物业”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之举,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载体。谈及未来发展,付军龙满怀信心:“我们将推动社区和物业公司实行信息共享,事件联动,始终以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回应群众的合理诉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社联动”引领社区治理新实践
“安全无小事,暑假期间,家长和孩子们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近日,在王益区青年路街道五一社区铜华小区,一场由社区银龄志愿者带来的安全知识大讲堂火热开讲。
这只是五一社区“五社联动”机制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协调各方作用,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五社联动”机制,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为民服务。
“我们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五社联动’整合资源,积极打造‘银龄悦享’项目,组建三支服务队:12名低龄老人组成互助养老队,结对帮扶12名高龄、独居及行动不便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与陪伴,累计服务超1200小时。21人的睦邻守望队开展巡查、调解与安全宣传,排查隐患23处、化解纠纷16起。艺馨传情队依托8支文艺团体,开展演出培训惠及1000人次。”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郭庆云介绍道。
今年91岁的陈福道和妻子张翠玖住在五一社区河滨路小区,身体不便的他们成了社区重点关注对象。社区党委书记郭庆云和社工们经常上门看望老人,并帮忙打扫卫生,如今,老人和社工工作人员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张翠玖激动地说道:“这些孩子们经常来家里帮忙,什么事情都能想到我们老两口,我心里很感动,也很感谢他们。”
“五社联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也推动着社区治理迈向专业化和社会化。郭庆云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五社联动’治理机制,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