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爽 本报记者 梁可心
夜幕降临,南岗区荣市街道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每周二、四18时30分,脱下工装的上班族陆续走进“冰城圆桌派 协商议事厅”,围桌而坐,聚焦老旧小区下水道返水等问题的协商接续进行——他们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拆除了社区共治的“时间壁垒”。
日前,这间不寻常的“议事厅”,正以“弹性预约+错时协商”的创新机制,逐渐构建共治共享的荣市治理新生态。
破 壁
时间“活”了,“议事厅”灯火长明
对上班族而言,参与社区事务常是心有余而“时”不足。荣市街道以微信公众号为支点,撬动“双轨预约”机制——线上,居民指尖轻点即可提交议题、自选时间;线下,“预约专窗”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敞开,专职联络员随时待命。
“时间壁垒”真正瓦解的关键,在于对“8小时外”的珍视。“议事厅”每周二、四18时30分准时亮灯,专候下班居民;每周六上午设置专场,让周末时光成为解决社区难题的“黄金窗口”。
从邻里纠纷到供热投诉、从旧改矛盾到停车难题,一件件曾令人头疼的“关键小事”,在错时的灯光下找到了解决方法。年初至今,“议事厅”收效明显,累计化解邻里纠纷53件、解决供暖投诉84件、协调旧改难题6件、督促拆除违建4处……让“居民事随时议、马上办”从口号变为现实。
聚 力
多元主体登台,唱好协商“一台戏”
街道社区治理非“独奏”,而需“交响”。荣市街道依托社区“大党委”,强力统合“网格大支部”与“楼栋党小组”,将驻街机关、学校、医院、企业拧成一股绳,共同致力于社区治理。
议事平台的创新搭建,让多元主体有了施展的舞台——“议事厅”随时召集各方见面,有事当面对谈;“政务直播”镜头前,政策适用、纠纷化解清晰呈现;人大代表季度“走街路听民声”,直击社区治理痛点;“金点子”意见栏与“居民顺气室”,则让不同声音被倾听、被接纳……
社区牵头搭台,统筹全局,使协商议事厅成立后逐步发展成为居民信得过、靠得住的“主心骨”。
洞 察
民情“网”中见,枝叶关情早介入
如何敏锐捕捉社区矛盾的“第一信号”?荣市街道编织了一张全天候的民情响应网。
线下,162名专职网格员怀揣《民情日记》,践行“一日十户百家熟”工作方针,在楼道庭院、商企单位中主动“找事儿”;“四员”机制——专业网格员(职能部门)、兼职网格员(居民骨干)、专属网格员(驻街单位)、临街商户信息员延伸了社区的感知触角。线上,网格群、党员群、“九小”群、网上留言直通车,构建起灵敏高效的“云上雷达”。
正是这张网,让铁岭街老楼加装电梯的分歧、三姓小区旧改中的绿地车位之争、弃管庭院排污不畅的困境、楼道燃气改造的少数阻力等潜在“燃点”,得以在萌芽状态被精准捕捉、及时介入。“议事厅”事前干预,使得同类投诉量下降25%。
下一篇:国际油价7月25日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