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古人云:“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政区研究要进行古今无缝对接,而政区通名的研究尤其应该如此。
从产生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县”是唯一自春秋时期诞生而一直沿用至今的政区通名
中国历代政区变迁,表面上看似纷繁复杂,实则有内在理路可循。无论州、郡、道、路,抑或府、厅、州、县,或者省与市,这些政区通名的产生都有源头,而发展过程各有不同,历代更迭,如今仍在使用的省、市、县是历史上大浪淘沙的结果。唯其如此,追溯政区通名源头、对通名进行全面研究、针对通名的古与今状况进行通代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县”是最早产生的政区通名,大约诞生于春秋时代,一直是基层政区,沿用至今。“郡”也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世,一直是统县政区,唐代中期废止。“州”在两汉时期完成了从监察区到政区的演变,历史上扮演过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的角色,曾有直隶州、属州、散州之别,民国年间暂时消失,如今已改造为少数民族地方自治政区“自治州”。“道”,历代含义不一,秦汉时期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县级政区,唐朝是监察区、实际政区,元、明、清为虚级政区,民国前期作为省与县之间的承转机构存在,1928年废。“路”,在晚唐五代逐渐产生,宋、金、元大行于世,明初改造为“府”。作为政区的“府”,始于唐开元元年,止于民国元年,主要以统县政区的地位存在了近1200年。“军”与“监”主要存在于晚唐五代和宋元时期,数量不多。“行省”源头可追溯到魏、晋、隋、唐,作为高层政区产生于金朝末年,从元、明、清沿用至今。“厅”是清朝特有的政区通名,一般设置于边远地区、新开发地区和海疆等区域,1912年废。“设治局”是民国年间拟设县治的地方政区通名,20世纪50年代消失。“市”是清末城乡分治之后的产物,先是属于县的,民国年间逐渐产生了以市管县的层级,如今已成为主要的统县政区。
从产生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县”是唯一自春秋时期诞生而一直沿用至今的政区通名。“县”作为中国最稳定的基层政区与地方治理的核心单元,至今已延续两千余年。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秦朝约有一千来个,西汉末有一千五百八十七个,汉以后长期都是一千几百个,民国年间才突破二千个大关,现在也不过二千八百多个。
这部书稿内容丰富、新见迭出
“县”作为基层政区,历朝历代是逐年增长的,数量在各种政区类别中是最多的。因此,要一次性对“县”进行穷尽式的通代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赵逸才选择有清一代的“县”作为研究对象,易于入手、便于把握全局,从而撰写完成《空间视角下的县制: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研究》。
这部书稿以长时段视角研究历代县级政区时空演化过程为开端,继而切入清代行政区划体系下的县级政区总体沿革,深入研究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程序与模式、析分与界线划定、设治理念与治所迁移、清代附郭县体系及其两种特殊形态,以及清代县级政区调整的时空演变格局和形成机制,每一章都有新意,学术价值颇高。书稿最后探索了清代县级政区调整机制的现实启示,对于当今政区改革也有参考意义。
与同类选题的论著相比,这部书稿的特征很明显。第一,论题全覆盖,既聚焦于政区调整,也关注政区体系的稳定性,并研究了作为政区通名“县”的各种地理要素。第二,学术创新丰富,在理念、方法、史料上均寻求突破,系统地爬梳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关涉清代政区地理的各种档案等一手史料。在发挥沿革地理考证之长处的同时,书稿注重揭示县级政区发展演变的区域差异,并通过ArcGIS【是由Esri(环境系统研究所)开发的全球领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提供地图制作、空间分析、数据管理等功能,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对考证的结果予以统计、绘图和诠释。第三,历史研究与地理研究结合得比较好,既提出历史学议题,又以地理学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在可视化表达方面站在了学术前沿。
作为这部书稿成书过程的见证者,笔者认为这部书稿很有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一部内容丰富、新见迭出的学术专著。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