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的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吸引了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与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狗、下棋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等互动,沉浸式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新华社
张守营
当前席卷全球的AI浪潮,其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工具属性、超越性地位以及人类独特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张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将AI描述为“具有核武器量级影响力的技术实体”;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则强调“AI缺乏真正的想象力”;《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预言,由于AI的快速发展,“到2049年,手机将消失,中层管理岗位将大幅减少”。这三位学者的观点,为我们理解这场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技术变革提供了多维视角。这场变革促使我们思考根本性问题:AI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类在这种变革中应如何定位自身?
郑永年表示,AI已超越传统工具范畴,成为一种重构社会规则的力量。它不仅是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更在无形中深刻影响着信息获取(如新闻推送)、社会连接(如婚恋匹配)乃至经济机会(如信贷评估)等关键领域。
张维迎则指出了AI在认知层面的局限性。他认为AI本质上是一种精密的“统计机器”,擅长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模式和趋势预测,但无法突破其训练数据的框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他举例说明,若在五百年前存在AI,它极有可能运用当时的海量数据“证明”地心说的正确性,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所依赖的颠覆性洞见,则源于人类突破既有框架的想象力。
凯文·凯利的预测描绘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可能取代手机成为主要交互终端;通过数十亿相互连接的设备,地球本身可能演变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全球化、加速化以及生成式AI的发展,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经济、社会与文化形态。
这场变革正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冲击:在职场结构转变方面,中层管理职能受到显著冲击。例如,OpenAI展示的AI助理已能自动生成报告并安排会议。麦肯锡的研究表明,企业引入AI后运营效率平均提升约30%。尽管传统白领岗位面临挑战,但同时出现了如“AI协作专员”等新职业需求(有报告称此类需求增长显著),这预示着新的人机协作模式正在形成。在治理模式碰撞方面,中美欧在AI治理路径上展现出显著差异。数据壁垒的形成和围绕AI技术的竞争,可能导致国际格局进一步分化。在人类独特性再审视方面,AI在诗歌创作、音乐谱曲等领域的进展,促使人类重新思考情感与创造力的本质及其作为人类独特属性的地位。
有效应对这场变革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思考。治理策略方面,郑永年提出的“抓小放大”策略值得关注:对具备成熟能力的大型科技公司侧重开放竞争环境,同时重点扶持中小型创新主体。建立区域性数据共同市场(如长三角模式),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将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转化为创新的重要资源。
个体适应方面,凯文·凯利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更适合衡量机器效能。人类需要更多转向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等难以被算法完全量化或替代的领域。掌握有效的人机协作能力成为新的素养要求,例如,国内AI训练师薪酬的显著增长(有数据显示涨幅约40%)反映了此类协调型人才需求的上升。
想象力核心方面,张维迎强调的“未定性”思维点明了人类的核心优势所在。当AI利用历史数据预测天气时,人类可能在设计未来的太空城市;当AI专注于优化现有产品时,人类可能构想出前所未有的新需求。这种不受现有数据束缚、突破框架的想象力,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展望未来,一个核心问题浮现:我们选择让强大的AI系统主导发展方向,还是积极发挥人类的独特优势?关键在于区分不同工作的特质:将可量化、可预测的生产性任务交给算法处理,而将探索未知、定义新问题、承担不确定性的使命留给人类本身。
当医生利用AI分析医学影像,同时重视与患者的直接沟通;当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同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企业家运用AI优化运营,同时投入资源探索,如太空移民等前沿领域——在这些过程中,人类正在界定那些AI难以触及或无法替代的价值领域。
在信息获取极其便捷的时代,人类最为独特的能力之一,或许是提出根本性新问题的勇气。机器将持续提升既定任务的效率,而人类的价值将愈发体现在看似“低效”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框架的突破上——因为真正的革新,往往诞生于算法逻辑和经验数据尚未触及的领域。
上一篇:清凉的峡谷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