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正值暑期,对很多人来说,除了出游,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当下新媒体勃兴的时代,借着高科技的助力,原本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变出多种样式来,这就是时下流行的“花式”阅读。
不久前,笔者从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的数据看到,年轻人的阅读消费方式已涵盖了近十种方式,如受访者阅读消费的场景多元,包括购买纸质书(70.54%),充值手机阅读平台(48.24%),购买电子书或阅读器(44.09%),充值听书平台(20.02%),逛书市或书展(18.88%),去付费自习室、书店消费(16.18%),购买付费课程(15.56%),参加读书会、签售会(11.62%),打赏作者、众筹出版等(9.75%)。
这个调查显示的阅读消费方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种阅读的趋势和变化,我们自己,甚至周边的人都在默默地进行,这充分显示出了在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阅读,而是拓展到了听书、逛店、看展、听课、参会、打赏、讨论、众筹、自习等多种形式。
时代在飞奔,忙于打拼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在书斋里正襟危坐,捧着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安静阅读。客观地说,一年到头,大部分人能留给自己完整的阅读时间也很有限。职场人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时间,如等车、路上、排队、睡前、会前、餐前等时间。与其白浪费这些时间,或者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干耗时间,还不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投入到自己的阅读充电中。
特别引起笔者关注的是,在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中,短视频阅读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近期看到的一则数据则颠覆了笔者的认知。拥有巨大用户数的抖音披露,经典文学在抖音里纷纷“复活”。过去一年,抖音上时长大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6%,播放量同比增长137%;同时,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增长135%,累计分享次数增长518%。这些阅读类的短视频丰富了读者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也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阅读参考。
很多读者通过抖音认识了余华、史铁生、苏童这些当代名作家,加上余华、白先勇、毕淑敏、康震、冯唐等作家参与的20多场读书直播,一时间让抖音都成为了网民阅读狂欢的热门聚集地。虽然是碎片化的短暂阅读,但也是对年轻人的阅读激励。
毫无疑问,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领域。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公众号、播客、微信视频号等新型媒介相继崛起,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已经出现了某种去中心化的倾向,让阅读方式变得五花八门。如今,谁又能说,阅读只有正襟危坐“啃”大部头这种方式呢?
上述媒体发布的近十种阅读方式,在启示我们,阅读的社交化功能、沉浸式功能、多媒介切换、娱乐化功能等正在改变着阅读的场域,拓展着阅读的“疆土”,也丰富着“阅读”的内涵。
笔者认为,面对这场巨大的阅读革命,我们绝不能抱残守缺,一味地以阅读必须是纸质书阅读才是唯一的阅读,而摒弃其它介质的阅读。当人们在翻读纸质书之余,利用其它碎片化时间,也可以可读、可听、可玩、可赏、可看、可演的方式触达阅读。我们应当支持新科技介入阅读场域,同时,也要警惕碎片化的电子阅读的局限性。毕竟对青少年来说,纸质阅读不应被替代。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