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达金工与产品研究)
▶公募基金市场:2025Q2,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3.67万亿元(不含联接),环比增长6.71%。从增长结构来看,资金明显偏好债基、货基和被动指数类产品,固收+策略也持续获得资金青睐。ETF方面,市场份额继续上升但增速放缓,黄金和宽基类ETF获较多增配。相较之下,主动偏股型基金仍面临份额下降与资金净赎回压力,“主动降、被动增”趋势延续。
▶新发布局方向:二季度共成立基金378只,募资规模2861.22亿元,较一季度增长约292亿元。指数基金和中长期纯债仍是募资主力;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放量,带动主动权益产品回暖;主动权益基金的热门产品布局方向主要为红利、科技、医药、港股通及大制造主题。FOF延续高热度,REITs发行热度亦维持高位。
▶公募基金业绩:各类基金季度收益中位数均为正,跨境股票类产品表现最为突出。QDII混合与QDII股票基金收益中位数分别达9.25%和8.05%,居各类型前列;商品型与可转债基金收益中位数亦超3%。主动偏股类基金收益中位均超2%,但分布呈右偏态,内部分化较大。
▶主动权益基金:2025Q2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规模约3.34万亿元,环比基本持平,但份额持续缩减,已连续九个季度下行,反映投资者风险偏好仍偏谨慎。偏股类基金整体表现优于主要宽基指数,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3.06%,跑赢中证800指数1.87个百分点,主动管理优势延续。头部主动基金格局相对稳定,百亿级产品数量降至21只,资金青睐方向相对集中于风格突出、主题鲜明的弹性产品,聚焦医药、军工、红利、微盘等领域。
▶主动权益基金配置情况: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加仓趋势明显,股票仓位中枢升至88.13%,风险偏好回升,各类型基金仓位均有所提升,且仓位分歧度同步收窄,操作更趋一致。港股配置热度持续,已连续六个季度提升,占比升至17.01%。持仓集中度连续三季回落,重仓股数量继续增多,头部持仓权重下降,抱团效应减弱。行业配置方面,电子、医药和新能源仍为主要重仓方向,二季度通信与银行获增配,食品饮料和汽车减持相对较多;电子、机械、汽车、通信、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等行业占比处于2010年以来的90%分位以上。此外,主动权益基金整体相对加配中小盘个股、减配大盘蓝筹;宽基配置上,沪深300权重降至2018年来最低,中证500与其他成分股占比上升。
▶主动权益基金重仓个股: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重仓持股排名前五的A股为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美的集团、紫金矿业和立讯精密;港股方面为腾讯控股、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和泡泡玛特。个股集中度方面,宝明科技、海思科等持仓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居前。主动加减仓方面,基金二季度重点加仓中际旭创、新易盛、沪电股份等科技制造类个股,减仓比亚迪、贵州茅台、五粮液等消费蓝筹,持仓结构相对向科技成长方向调整。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市场分析与展望:选取近2年收益超过20%的绩优基金作为样本,使用DeepSeek R1模型,基于季报观点提炼以下观点:
2025年二季度,多位近两年表现优异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在季报中普遍传递出结构性乐观的观点。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政策逐步发力、传导效果逐步显现的阶段,经济复苏虽仍面临内需疲弱、外需波动等挑战,但整体趋势稳中向好。在市场位置判断上,多数基金经理认可当前A股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同时也提示需关注关税反复、企业盈利修复节奏滞后及局部估值过高等潜在风险。
在投资风格上,“杠铃策略”关注度仍较高。一方面,高股息资产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具备较强吸引力;另一方面,科技成长与新消费板块成为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叠加小盘风格阶段性占优,资金在攻守之间灵活切换。重点关注方向则集中在AI驱动下的科技制造(如算力、终端创新、国产替代)、新消费(悦己经济、性价比升级)、红利资产(资源品与稳定现金流标的)以及政策产业共振下的创新药与高端制造出海机会。
操作策略方面,基金经理普遍维持中高仓位,动态应对市场波动,同时强化组合结构均衡,避免过度暴露于单一风格。在区域配置上,港股被视为估值洼地,创新药和互联网平台等板块的修复机会亦被重点提及。此外,也有基金经理对小微盘交易拥挤与出口链受制于贸易摩擦等外部风险表示关注。整体来看,“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反内卷”等高频词,反映出机构对未来经济方向与投资逻辑的高度关注。
风险因素:以上结果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建模和测算完成,在市场波动不确定性下可能存在失效风险。
01
基金规模
1. 全市场基金概况:被动增、主动降
2025Q2市场呈现“总量增长、结构再平衡”的特征:债基和货基份额增长明显,指数类基金持续吸金,主动偏股型基金则仍面临净赎回压力,固收+策略相对受到青睐。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公募基金(剔除联接基金,以下同)总规模超过33.67万亿元,较2025年一季度环比增长6.71%,新增规模约2.12万亿元;基金总数量为12172只(仅统计初始份额)。权益类基金方面,呈现“被动增、主动降”趋势。被动指数型基金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季度内规模扩大2542亿元,环比增长7.81%;相比之下,主动偏股型基金整体出现收缩,份额继续下降,仍承受一定赎回压力。
固定收益类基金方面,债基、货币基金份额均有明显增长。其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规模增长2865亿元,环比增长4.61%;短期纯债型基金增长1656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季度的萎缩(环比+16.88%);被动指数债券型基金表现突出,规模增长3029 亿元(环比+24.71%);货币市场型基金规模增长9044亿元(环比+6.79%)。
固收+基金持续扩张,资金持续流入。混合债券型一级债基规模增长778亿元(环比+9.91%),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规模扩张322亿元(环比+4.09%)。此外,商品基金方面,受益于黄金强势表现,商品型基金规模大幅增长522亿元,环比+47.89%。
2. 新成立基金:指数与中长债持续领先,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成立
2025年二季度,公募基金首发募资规模基本与一季度持平。其中,指数基金与债券基金募资能力持续领先;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启动发行,带动主动权益类基金新发市场回暖;非浮动费率主动权益基金的布局方向以红利、科技、医药、港股通及大制造主题为主。
剔除非初始基金与联接基金后,二季度共新成立基金共378只,新发总规模2861.22亿元,较一季度增长约292亿元。从结构看,指数型基金仍是募资主力,其中权益指数类基金募资703亿元,债券指数类基金募资462亿元;此外,中长期纯债基金新发567亿元,维持较高发行热度。二季度内,共有24只浮动费率基金完成募集并成立,首募总规模接近227亿元,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带动主动权益新发回暖。此外,非浮动费率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也有稳步布局,全市场基金和行业主题基金新发数量约1:1,热门布局方面包括红利、科技、医药、港股通和大制造。部分管理人选择了专注赛道布局的模式,例如永赢基金于6月推出的“永赢制造升级智选”聚焦可控核聚变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其专注打造新质生产力系列主题的“智选”产品线。
此外,FOF产品新发热度维持高位,二季度新发混合型FOF 12只,债券型FOF 2只,合计募集资金186亿元。其中,东方红盈丰稳健(陈文扬)为65.73亿元的首募规模位列季度新成立基金之首;募集规模第二高的FOF为南方稳见(汪轻舟),共36.26亿元,两只产品的托管人均为招商银行,FOF产品的资产配置属性受到渠道青睐。REITs发行市场也持续火热,二季度新成立4只REITs产品,全部触及募集份额上限。
3.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持平,份额收缩
(基于Wind二级投资类型分类与基金历史权益仓位情况,本文选取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以及过去一年平均权益仓位高于6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和平衡混合型基金,构成了我们的主动权益基金样本池)
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规模持平但份额持续收缩。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约为3.34万亿元,较上季度基本持平,较2024年同期减少约360亿元。基金数量扩容至4283只,单季新增61只。从结构上看,普通股票型基金规模下降最为明显,季度内缩水近130亿元;偏股混合型基金逆势小幅增长,增加约93亿元;灵活配置型与平衡混合型基金规模变化不大,整体保持平稳。从份额层面来看,主动权益基金延续此前的下行趋势,已连续九个季度下行,反映出投资者对主动权益类产品仍持谨慎态度。
2025年二季度,境内股票ETF市场份额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季度环比增长1.23%,明显低于一季度的3.07%。4月期间,受关税摩擦升级与海外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影响,黄金ETF的配置需求维持高位,同时宽基类ETF迎来大资金托底,出现单日千亿级别的资金净流入。除沪深300外,中证1000等中小盘指数ETF亦获得积极增配。从资金流向看,二季度净流入超过60亿元的股票指数包括:沪深300、中证1000、中证500、上证50、恒生科技、港股通创新药、科创50、港股通互联网;净流出超过30亿元的股票指数包括:中证A500、中证A50、恒生医疗保健、证券公司、中证现金流、创业板指、红利指数、CS创新药。
前十大主动权益基金未发生变动。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易方达蓝筹精选以349.43亿元的管理规模继续位居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首位,中欧医疗健康(308.01亿元)、富国天惠精选成长(235.44亿元)、兴全合润(218.55亿元)及景顺长城新兴成长(188.54亿元)分列第二至第五位。前五大基金合计管理规模约为1300亿元,较一季度下降89亿元,百亿规模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数量由一季度的23只降至21只。
特色产品受资金青睐。2025年二季度,规模增长最快的前五只主动权益基金分别为:汇添富创新医药(+43.57亿元)、华夏军工安全(+35.26亿元)、中欧红利优享(+24.31亿元)、永赢先进制造智选(+23.27亿元)、永赢医药创新智选(+23.21亿元)。综合来看,一季度和二季度实现规模明显增长的主动权益产品普遍具备较为风格鲜明、定位清晰的特点,多聚焦于特定行业(如机器人、医药、军工等)或投资风格/主题(如红利、科创、小微盘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易获得资金青睐。
4.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分布
主动权益基金方面,头部管理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规模前五的管理人为易方达基金(2205亿元)、中欧基金(1822亿元)、富国基金(1717亿元)、广发基金(1633亿元)、汇添富基金(1450亿元),位次稳定。被动型权益基金方面,头部管理人竞争格局稳定且龙头效应显著,华夏基金以6385 亿元规模稳居榜首(占公司非货基规模 51.48%),易方达(5647 亿元)、华泰柏瑞(4630亿元)分列二三位,CR5合计规模占比超行业总规模 62%。指数增强型基金方面,易方达基金(241 亿元)、富国(229亿元)占据领先优势。
标准固收+基金方面,易方达基金(1608 亿元)保持绝对领先,景顺长城(519亿元)超越招商基金(445亿元)成为第二名。低仓位固收+基金方面,华夏基金(414亿元)位列首位。纯债基金方面,博时基金(3986亿元)继续位列榜首。可转债基金方面,中欧基金(75亿元)超越华安(67亿元)和鹏华基金(64亿元)登顶第一名。
FOF基金方面,前五大管理人依次为兴证全球基金(143亿元)、易方达基金(136亿元)、中欧基金(132亿元)、南方基金(101亿元)、东方红资产管理(99亿元)。
02
基金业绩
1. 分类型基金:QDII含权类品种领涨
2025年二季度,各类型公募基金整体实现正收益,跨境股票类产品表现尤为亮眼。从收益表现看,QDII混合基金和QDII股票基金分别以9.25%和8.05%的收益中位数位列前两位,此外,商品型基金和可转债基金的收益中位数也超过3%;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中位数均超2%,但收益分布呈右偏态,方差较大、内部业绩分化明显。
2. 主动权益基金:持续跑赢宽基、释放Alpha
2025年二季度,偏股类基金继续整体跑赢主要宽基指数,主动管理优势延续。其中,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季度上涨3.06%,相较中证800指数同期上涨1.18%,超额收益1.87%。
二季度,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以35.86%的季度收益位居主动权益基金季度收益第一名,其后依次为永赢科技智选(32.28%)、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31.28%)、申万菱信乐融一年持有A(31.27%)及华安医药生物A(31.20%)。从持仓风格看,创新药接棒人形机器人,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突出。
03
主动权益基金配置情况
1. 股票仓位:中枢上行,加仓趋势更趋一致
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的股票仓位中枢继续上行,整体加仓趋于一致,仓位分歧度有所收窄。按规模加权平均法计算,整体仓位88.13%,较一季度末提升0.44个百分点,处于2010年以来的92%分位,基金经理的风险偏好有所提升。从细分类型来看,各类型基金股票仓位整体均有所上升,普通股、偏股混、灵活配、平衡混基金仓位分别为90.08%(+0.73pct)、88.46%(+0.3pct)、86.14%(+0.63pct)、66.62%(+3.19pct)。
与一季度主要由头部大基金加仓拉动规模加权仓位提升不同,二季度呈现出更明显的集体加仓趋势,中位数同步上升、仓位分布更为集中。具体来看,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基金的仓位中位数分别提升0.72pct、0.87pct、1.88pct。同时,各类型基金75%与25%分位差距收窄,表明加仓行为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2. 港股配置:配比六连升,达17%
港股吸引力持续释放,主动权益基金配置比例连升六季。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对港股的配置比例持续上升,港股资产占基金整体权益资产的比重达到17.01%,较上季度提升1.12个百分点,实现连续六个季度环比增长,显示出港股配置热度依然维持高位。
3. 基金持股集中度:重仓股分散化趋势延续
主动权益基金持仓集中度连续三季回落,重仓标的覆盖面扩大。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的重仓股持仓集中度继续下降,延续前期分散化趋势。重仓股市值占基金整体权益资产的比例为55.52%,环比回落 0.56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季度下行。同期,基金所持重仓股数量增至2694只,较上季度增加97只,较2024年同期增加314只,反映出主动管理在个股选择广度上的持续扩展,重仓持股逐步向更广范围分散。
头部持仓比重有所削弱。从头部重仓股集中度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持仓市值占比降至9.72%,环比下降1.88个百分点,基本已降至2017年同期水平。前二十大、前三十大和前五十大重仓股的市值占比分别为14.39%(-1.99pct)、17.67%(-1.81pct)和22.50%(-1.49pct),均呈明显下行。从长期趋势来看,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的头部持仓集中度有明显下行趋势,抱团效应弱化。
04
基金重仓股分析
1.行业分布:通信、银行配置上行明显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重仓股仍高度集中于电子(18.93%)、医药(11.13%)和电力设备与新能源(8.82%)三大行业,合计占比近39%,延续头部行业主导配置格局。
季度内,通信行业获得明显加仓,配置比例环比提升2.64个百分点,达到其自2010年以来96.77%的历史分位,成为加仓幅度最大的板块之一;银行板块配置比例也环比提升1.12个百分点,尽管环比增幅明显,但当前仍处于历史中等分位水平。相较之下,资金相对减持了食品饮料(-2.12pct)和汽车(-1.34pct)等行业。从历史配置分位来看,基金当前在电子、机械、汽车、通信、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综合金融行业的配置分位均超过90%,显示出市场对部分赛道的集中配置意愿仍较强。
2.市值分布:大盘蓝筹相对减配,中小盘占比提升
从市值分布来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重仓股中,市值在100–500亿元区间的个股占比最高,达到36.97%;其次为1000–3000亿元区间个股,占比为23.92%。从季度变动情况看,1000–3000亿元与100–500亿元两个市值区间的个股占比分别上升1.19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5000亿元以上超大市值个股占比下降1.82个百分点,相对减配大盘蓝筹、加配中小盘个股。
3. 宽基指数成分股配置:沪深300比重下行至近年来低位
宽基配置结构出现一定变化,沪深300比重下行至2018年最低水平。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持有沪深300成分股占比55.88%,中证500成分股占比22.77%,中证1000成分股占比12.57%,其他成分股占比8.77%。与一季度末相比,沪深300成分股市值占比环比下降2.63pct,中证1000成分股市值占比环比下降0.94pct;中证500及其他成分股占比分别环比提升2.14pct和1.43pct。
指数成分股层面,持仓市值较多的沪深300成分股包括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美的集团、紫金矿业、立讯精密;中证500成分股如胜宏科技、百济神州-U、九号公司-WD;中证1000成分股如泽璟制药-U、芯源微;其他个股如东山精密、江淮汽车、中天科技。
4. 重仓股明细:新易盛、中际旭创、招商银行新进前十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按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重仓持股市值排序,持有市值排名前五的A股个股依次为宁德时代(511.93亿元)、贵州茅台(286.01亿元)、美的集团(267.42亿元)、紫金矿业(217.56亿元)、立讯精密(203.77亿元)。二季度,比亚迪、五粮液、山西汾酒退出前十大,新易盛、中际旭创、招商银行新进。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募主动权益基金在港股市场中重仓持股市值排名前五的个股为腾讯控股(579.76亿元)、小米集团-W(210.04亿元)、阿里巴巴-W(203.87亿元)、中芯国际(161.12亿元)、泡泡玛特(153.60亿元)。二季度,理想汽车-W、小鹏汽车-W退出前十大,信达生物、三生制药新进。
从主动权益基金持有市值占个股自由流通市值比重来看,持仓较为集中的个股为宝明科技、海思科、诺诚健华-U、泽璟制药-U、长源东谷,持仓市值分别占其自由流通市值的62.54%、36.86%、34.1%、32.93%、32.9%。
5. 重仓股变动:主动加仓中际旭创、新易盛、沪电股份
(本文通过剥离个股自身涨跌幅带来的市值变动,从而计算重仓个股在两个季报期间的主动加减仓市值变化,但其中仍包含投资者申赎基金造成基金经理加减仓个股的行为)
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主动加仓市值排名靠前的个股包括中际旭创、新易盛、沪电股份、顺丰控股、中航沈飞,主动加仓市值分别为131.16亿元、76.86亿元、76.17亿元、52.8亿元、33.15亿元;主动减仓市值排名靠前的个股包括比亚迪、立讯精密、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主动减仓市值分别为136.16亿元、57.36亿元、54.19亿元、53.37亿元、40.15亿元。
季度内,新进重仓股且持有市值排名前五的是舒泰神、四方精创、有方科技、地平线机器人-W、极兔速递-W,退出重仓股且上一季度持有市值排名前五的为湖北宜化、森马服饰、菲菱科思、南兴股份、三一重能。
05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市场分析与展望
选取部分近两年的绩优基金经理,使用DeepSeek R1模型,基于季报观点提炼以下核心结论:
1. 市场观点
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显效,复苏呈结构性特征。共识在于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经济步入稳步复苏轨道,但内需不足、外需波动、物价低位仍是挑战。分歧主要在:出口韧性、消费升级(政策刺激见效 vs. 持续性存疑)和地产企稳时点存在预判差异。
市场位置: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风险点在于:关税反复、微观盈利修复不及预期和局部估值泡沫。
风格偏好:杠铃策略主导,聚焦新质生产力。防御端,高股息资产因利率下行受青睐;进攻端,科技成长和新消费成超额收益来源。小盘风格阶段性占优,但需警惕交易拥挤风险。
2. 重点关注方向
科技制造:AI驱动产业变革,算力基建、终端创新、国产替代。
新消费:情绪价值引领需求,悦己经济、性价比升级。
红利资产:避险与收益的平衡,稳定现金流类、资源品。
主题机会:政策和产业共振,创新药、高端制造出海。
3. 操作策略
仓位管理:主流维持中高仓位,灵活应对波动、逆向加仓。
结构调整:均衡配置,避免单一风格暴露;港股洼地,创新药、互联网平台估值修复机会。
风险警示:小微盘、关税对出口链的反复冲击。
高频新词: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反内卷。
风险因素:以上结果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建模和测算完成,在市场波动不确定性下可能存在失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