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上接7月24日06版)
居住在工人村的许多职工的家属们,吃完早饭,把孩子送进托儿所或者是交给邻居帮忙照看以后,就穿上干净的衣服去听报告,或者是参加讨论宪法草案,还有的拿着书本去上识字班学习文化。不管年老的和年轻的,都很积极地学习,年岁老的人眼睛花,就戴上花镜努力学习。现在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认识不少字了,有的都能看书看报了。
快到歇晌的时候,工人村街道上又热闹起来。
妇女们手提着筐子走进合作社,买各样蔬菜和肉、鱼……准备了一家的丰盛的午饭和晚饭。这时,合作社满屋子是人,最忙的是副食部,买菜买肉的人非常多。在卖布的那边,黄卡其、花麻纱等布匹也最受人喜爱。合作社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职工生活的提高。合作社主任笑着说:“小一个来星期的时间,卖了一万七千多斤肉,加上鱼和各种干菜,你说工人村居民的生活提高的咋样。不光春节是这样,平常哪一天卖钱额也不下三四千万元。”
在工人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这里又热闹起来,这是职工们从工厂里回来了。
这时从敞着的窗子里,会不断传出无线电广播的音乐旋律,回荡在清爽的晚风里。每幢楼的前前后后,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谈天、下棋、打扑克,或者是唠扯生产上的成就。球场上,几队队员玩的很起劲,各不相让。也有的人去看工厂里来给放演的电影。工人村东南角的苗圃里,满是散步的、乘凉的人。随着生活的提高,住在工人村的职工们,一天就这样无忧无虑、幸福、愉快地生活着。
……工人村还在继续建设着,在春天陆续开工的工程上,基本建设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看到这样巨大的建设景象,关心工人村的人都想问一问:工人村将继续建设哪些工程?
工人村建设管理处的负责人指着工人村建设平面图介绍说:“这些是前年和去年盖起来的。这十三幢是今年新修的,到今年年底,工人村就可以住上三万多职工了。今年还要修四座大锅炉房,它将安装先进的强制温水暖气装置,供全工人村取暖用。”他还接着说:“不过根据现在已经确定的,我可以告诉你们。明年除了还要修宿舍以外,并将修建一座可容纳一千五百多观众的露天体育场;还要修一座综合性医院和合作社。总而言之,工人村将随着祖国建设的发展而一年比一年美丽,再过几年你再来看看,那会到处是红花绿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了。”
工人村似乎有着让人进步、催人奋发的神奇力量。
鞠桂英一家生活在铁西工人村,是最早一批入住的。鞠桂英说:“我爸爸鞠智兴是沈阳风动工具厂的技术科长,也是一名优秀的产业工人,所以我们能住进工人村。哥哥当劳模应该受了爸爸的影响。哥哥从北京回来时,爸爸还叮嘱他:‘别骄傲,活都是大伙干的,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要多想着别人’。”1955年,鞠桂英刚上高中一年级时,家中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在沈阳风动工具厂当车工的哥哥、26岁的鞠复海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首届全国“群英会”,与他同时受表彰的还有“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鞠桂英的嫂子于凤仙是沈阳市劳动模范,身边的亲人个个优秀,对鞠桂英的影响很大。鞠桂英在沈阳四中当语文老师。当时的沈阳四中老师很多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而鞠桂英只念了一年的大专,这给了鞠桂英不小压力。“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我想,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认真,就会有收获。所以我总是认真备课,力求把课讲到最好。”鞠桂英参加工作第二年就入了党。1960年,鞠桂英当选为全国劳模,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魏润生是1983年搬离47栋的,他在工人村附近分到了单位的住房,他说这不算他离开了工人村。而他居住过的47栋2007年被拆迁了,他又分到了回迁房,兜兜转转,他现在又住进了工人新村。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工人村保留了30几栋原有建筑,如今被建成了“工人村生活馆”。魏润生把自己家的户口簿捐给“工人村生活馆”,户口簿第一页便写着:“1953年3月9日由沈河区南市大西街搬到铁西区工人村47栋。”
47栋,也成了魏润生和家人永远的记忆。
上一篇:夏季六节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