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城市更新,如何实现文脉赓续和风貌管控
专家简介 周跃辉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精彩观点
1 强化了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理念,以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服务目的。将推进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 城市是文明延续的载体,是连接市民情感、塑造集体身份认同的核心纽带,也是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与软实力的核心价值。
3 要形成鲜明的文化标识,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空间,新建筑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编者按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度召开,无疑释放了下阶段城市发展的最新信号。会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如何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文脉赓续和风貌管控?本期《锦观智库》采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城市更新被赋予全新的定位
城市更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锦观智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您如何解读这一战略转向的时代意义?
周跃辉:与10年前相比,此次会议背景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即量的增长不再是首要目标,而城市品质提升才是关键所在。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换句话说,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之而来我国城市发展的背景在深刻变化,即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超大型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80%,城市的规模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达到资源承载力的边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民群众,对住房等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这次会议特别提出了“人民城市”的概念,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过去的城市建设,我们更多地强调城市规模的扩张,大尺度的空间规划,“摊大饼式”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往往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相脱节。以往的城市更新,很多更新改造未必是居民真正需要的,可能会偏离了人们的内在需要。这次会议,更加强化了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理念,以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服务目的。因此,将推进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近年来,党中央将“城市更新”作为国家战略,给予高度重视。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聚焦城市更新,并将城市更新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今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形成了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框架,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正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重要工作”,城市更新被赋予全新的定位:城市更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把文脉赓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锦观智库:此次会议将“保护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列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硬性要求。在“老城不能再拆”的底线约束下,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
周跃辉:城市是人造物,城市空间尤其是历史街区,是不同时代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下印记。城市又是文明延续的载体,是连接市民情感、塑造集体身份认同的核心纽带,也是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与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因此,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做好城市文明的保护和传承。“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传承是延续文化生命的关键,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融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
第二,彰显城市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优化”“特色”“优势”3个关键词,围绕城市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科学布局各类要素,强化系统集成,彰显自身优势,更好实现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以广州为例,在2000多年的发展中,这座城市中心不改、城址未移,千年古城文脉传承不断,独具特色且多元的岭南城市文脉绵延赓续,从未断绝。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血脉中,成为丰富城市肌理、培育人文情怀的宝贵资源。
第三,城市更新不可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不得破坏街区肌理与传统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着社会公众记忆与情感。可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的方式,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这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统筹纳入城市空间布局,融入城市建设,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还要保护好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避免城市更新出现“千城一面”
锦观智库:这次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如何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引导,避免更新导致“千城一面”?
周跃辉: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更新要遵循当地的建筑风格,才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脱离了自身历史和特色文化,终将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修建出来的建筑也将没有自己的“魂”。
第一,形成鲜明的文化标识。文化标识是一种软实力,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名片和公众的文化记忆,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可将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使其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等,都是依赖于其鲜明的文化标识,才使得城市的精气神得以显现。试想,如果首都北京没有了故宫、颐和园、长城,上海没有城隍庙、豫园、黄浦滩,南京没有夫子庙、秦淮河……那么,城市更新的意义又何在呢?
第二,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空间。这次会议强调,要“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任何一座城市,要深入分析其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对全域全要素特色资源进行识别,划定景观风貌重点管控区域,传承历史文脉。明确公共空间、城市天际线、建筑限高、建筑退让、建筑色彩等管控要求。与此同时,城市设计确定的管控要求应纳入相应层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规划条件,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资源保护的关系,营造更具特色魅力的风貌空间。福建厦门、山东青岛、河北秦皇岛等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第三,新建筑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体现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发展趋势。设计新建筑,尤其是重要的文化建筑,其本身就体现对城市文脉的传承。赓续城市文脉,要在扎根地域和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时代风貌。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物,又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展示。它的园林、屋顶、花园,无一不体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因,但它也是现代的,结合了节能环保等技术,体现高质量建设城市的要求。
第四,注重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突出城市特色和地域风貌,明确风貌特色定位和目标,统筹推进城市自然人文整体格局保护和塑造,并将风貌特色等具体要求落实到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绿地系统、交通体系等规划内容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编制风貌管控等专项规划,划定蓝线、绿线、黄线、紫线、道路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与风貌相关的管控线,打造重要景观节点,贯通重要景观廊道,注重公众空间体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