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新闻网)
转自:邯郸新闻网
在涉县这片红色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民营企业家,他十几年如一日深耕拥军事业,用实打实的行动架起军民连心桥,用赤子情怀续写“军民鱼水情”的新时代篇章。他就是2025年度河北省“最美双拥人物”、河北同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芳。
图为刘志芳慰问退役军人。 受访者供图红色沃土上的“国防教育播种人”
1973年,刘志芳出生在革命老区涉县沿头村,从小听着父辈讲述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抗战的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2019年,刘志芳怀揣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斥3000余万元巨资,决心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红色记忆小镇打造一部能让观众“走进历史”的红色实景剧。从那天起,他成了施工现场最忙的人:从剧本创作到场地选址,从演员选拔到舞台设计,他事必躬亲。为了还原历史细节,他还走访了数十位老战士,查阅了大量史料。历经18个月的反复打磨,河北省首部大型沉浸式红色实景剧《再回太行》终于与观众见面。该剧以“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为主线,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实景演出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涉县与老区人民共同战斗、生产、生活的场景。当炮火硝烟在实景山谷中升腾,当“战士们”举着红旗从观众身边冲向战场,许多老兵当场红了眼眶。如今,这部剧已演出280余场,15万观众在这里触摸历史、感悟峥嵘岁月,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行走的国防教育课堂”。
“红色教育不能只靠一部剧。”刘志芳常说。每逢重要时间节点,他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七一”,他邀请老战士、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八一”,他精心策划拥军文艺演出;烈士纪念日,他组织开展祭扫活动……目前,这些活动已成为涉县国防教育的品牌项目,不仅丰富了驻地官兵的文化生活,更增进了军民情感。
社会力量的“拥军聚合者”
“孩子,到了部队好好干,家里请放心,有我们来照顾,争取早日立功。”每年新兵入伍季,刘志芳总会握着新兵的手说这样一句话。8年来,他坚持给入伍新兵准备“拥军励志包”,内装笔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核桃、花椒等家乡特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书籍。1200多个“拥军励志包”,像1200多颗种子,把家乡的牵挂种进新兵心里,不仅温暖了入伍新兵的心,更激发了他们的报国之志。
作为涉县爱国拥军志愿者联合会主席,刘志芳总在琢磨:拥军不能单打独斗,要发动全社会行动起来。于是,他带着联合会成员挨家挨户跑商户,讲政策、谈感情。起初,有人不理解:“做生意为啥要让利给军人?”慢慢地,愿意加入的商户越来越多。如今,320多家拥军商户遍布涉县,餐饮住宿、医疗、教育培训、房产服务等12个行业领域为军人军属提供专属优惠,累计服务2.3万人次,让利金额达460余万元。
在爱国拥军志愿者联合会办公室,有块“老兵说事”的牌子格外醒目。每周三,刘志芳再忙也会坐在这里,听退役老兵讲心事、提难题。6年间,他累计接待退役军人264人次,协调解决安置、优抚、医疗等问题236件。为更好地服务军人军属,他还推动建立“三必访”制度:新兵入伍必访、军人立功必访、困难家庭必访。同时,设立“拥军服务日”,每周六组织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专业人员,为军人军属提供免费咨询等服务。制度实施以来,已累计服务18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420余件。
军民情深的“忠实守护者”
“绝不能让老兵流血又流泪。”这是刘志芳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解决困难老兵的“急难愁盼”,刘志芳创新建立“1+N”帮扶机制,组织56家会员单位与困难老兵家庭结对帮扶。每个困难家庭都有一家牵头单位和多家协助单位共同帮扶。退役军人遗属王福心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在联合会的帮扶下,王福心老人不仅获得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其女儿还被优先安排到拥军企业就业,家庭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涉县拥军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1200余人,拥军商户覆盖所有乡镇,年均为军人军属办实事好事1000余件。
刘志芳用十几年的坚守证明:军民鱼水情,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进血脉的传承,是落在实处的行动。如今,他仍在这条路上勇毅前行,用民营企业家的担当,续写着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篇章。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苑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