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海南海口市侨中路,汽车通过积水路段。
7月20日,在深圳市罗湖区,台风“韦帕”造成树木和路灯倒塌,人员被困。图为消防救援人员将被困人员救出。擦着广东海岸线西行,7月20日,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光临我国沿海,带来多场暴雨与10至12级大风。
7月22日,台风“韦帕”以每小时10至1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维持,并于当天9点30分前后在越南太平省沿海再次登陆(热带风暴级或强热带风暴级,9至10级,23至25米/秒),登陆后继续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台风的名字是在事先入围的140个名字中轮番使用的,赶上哪个就用哪个。”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戴云伟解释说,今年的台风“韦帕”与2023年台风“苏拉”路径相似,基本是擦着广东海岸线西行。也正因此,“韦帕”被网友称为“描边大师”。“韦帕”这个名字能多次使用,说明这个名字还没有碰上“十恶不赦”级别的台风。“如果被用于破坏力极大的台风,这个名字就会被除名,永不续用了。”戴云伟说。
四个“韦帕”谁最强?
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于7月20日傍晚5点50分前后在广东台山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0至12级,登陆后由台风级降为强热带风暴级。随后“韦帕”于20日晚8点15分前后在广东阳江二次登陆。“韦帕”以每小时10至1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21日上午移动到北部湾海面,并于22日白天在越南北部沿海再次登陆。
关于台风的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台风委员会成员和地区提供名称。每个成员可以提交10个名字,这些名字通常是动物、植物、地名、神话人物等,但会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联想的名字。当一个新风暴形成时,按照预先确定的顺序轮流使用这些名字。一旦某个台风造成特别严重的灾害或损失,其名字可能会被除名,并由提供该名称的国家或地区提出新的替代名称。
“韦帕”一名由泰国提供,从2000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曾经先后给2007年的第12号台风、2013年的第26号台风、2019年的第7号台风命名为“韦帕”。其中以2007年登陆浙江苍南的“韦帕”威力最大,以强台风级别登陆,破坏力也最大,成为当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造成了华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
2025年台风“韦帕”,成长条件一般,尽管给沿途带来狂风暴雨,但是相对而言,威力没有2007年的“韦帕”强大。
近期的台风与高温有关吗?戴云伟解释,台风“韦帕”和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属于同一时段在不同区域发生的两种现象。从短期天气来看,二者间似乎没有因果关系,但因为都发生在全球一体化大气层内,全球大气层内的各种现象可以说是一体联动,说它们间没有一点关系也是不科学的。
台风为何能把暴雨带到四川盆地?
据中央气象台7月22日6时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显示:22日8时至23日8时,海南岛南部、广东中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以及山东中西部、河南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那么,台风的影响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广东的台风为何会把暴雨带到四川盆地?戴云伟解释,台风影响的直接范围一般根据台风所造成的大风区范围来界定,但是台风外围也可以与其他系统结合制造影响。
任何台风看似独立,实际上都是全球大气环流中的一部分,在对流层的中高层脱离台风主体的气流会并入大气环流其他系统中,并为其带来大量水汽,导致其他天气系统的水源得到补充并制造较强降雨。
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来自北太平洋低纬地区生成台风的影响。台风是赤道附近大范围的对流云团在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半径为几百到上千千米的大型空气涡旋。
台风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形成,但是在北半球夏季生成最多,特别是7月至10月。因为在夏季海洋上生成的台风容易登陆我国东南沿海,所以影响较大,造成灾害也大。
“而赤道附近地区常年属于夏季,没有中高纬度的冬夏之分,因此即便在我们所说的冬季也会有台风生成。”戴云伟补充说。在冬季,高纬度地区干冷的空气经常会到达太平洋赤道地区,甚至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削弱形成台风的基础条件,因此冬季生成的台风少,而且多数就地“消化”了,难以对我国东南沿海造成影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峥实习生陈丹 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