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水务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11亿立方米。“南水”不仅成为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更助力改善了京城水生态环境。
团城湖调节池成为生物栖息地
提到南水北调工程,不得不提团城湖明渠和团城湖调节池。团城湖明渠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终点,还有北京唯一的输水明渠。这段输水明渠与颐和园仅一桥之隔,绿波荡漾,水面清澈见底。
紧邻团城湖明渠,就是团城湖调节池,它连接密云水库、南水北调两大水源,主要功能为分水和调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别看调节池的名字叫池,但水面面积达到33公顷。经过11年的“生长”,团城湖调节池西山环绕、碧波荡漾,湖面四周高低错落的乔木灌木长势茂盛,水面上鸬鹚、苍鹭等水鸟随处可见。
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胡小燕介绍,团城湖调节池所在的位置是西郊古泄水区,地势低洼,连通密云、怀柔水库及城市河湖水系,是江水进京最佳位置。2014年,在建设调节池工程时,水务部门遵循“一池三山”理念,挖湖呈现微地形,同时选择乡土长寿、抗逆树种,营造乔灌草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屏蔽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近些年,在水质保护上,我们利用调节池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定期开展生态本体调查,补充关键物种,构建水生态系统,实现水体自洁。通过多项措施,打造优良的区域生态环境。”胡小燕说。
输水地下高速路网基本搭建完成
团城湖明渠和调节池工程是北京“南水北调”工作中的一处亮眼所在,南水北调北京段其他配套工程也“遍地开花”。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副主任张国宇介绍,10年来,北京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建成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调蓄设施3处,让“南水”与密云水库实现“握手”,不断织密水源保障网。
“随着这些工程相继完工投入,一张用于输水的地下‘高速路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张国宇介绍,目前北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中80%都是“南水”,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11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河湖水系成为市民打卡地
在“南水”进入各大水厂成为北京主要供水水源的同时,水务部门积极推进本地地表水、雨洪水、再生水等水资源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城市河湖等主要水系连通,搭建起北京水网基本格局。同时,水务部门自2013起连续实施四个三年治污行动,河湖水系全面还清,并抓住近年来丰沛降水的有利条件,精准实施“五水联调”,全面开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北京市水务局总规划师刘洪伟介绍,十余年来,全市新增有水河长超500公里,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继恢复生机,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东方白鹳、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北京河湖水体全面还清、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在良好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水务部门积极响应市民亲水需求,大力推进河湖空间开放共享,亮马河、清河、温榆河公园等许多河湖水系和水利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
文/本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