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国潮风起 好故事终将远航
6月央视收官的《藏海传》改编自南派三叔网文《藏海戏麟》。剧集打造了一场东方美学盛宴,内含中国古典哲学的文化基因,外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调性。
7月17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95.50亿元,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6.38亿人。一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民族精神的作品,从“阅见非遗”“风起国潮”等系列征文活动中持续涌现,网民热衷追读网文“在线催更”。
网络文学从最初阶段的“野蛮生长”,到当下网络文学自觉寻求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这一轨迹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夏烈表示,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中华性写作”的趋势愈发明显,“世界性”表现得鲜明而实在。一代代网文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历史与时代做出深切的思考和回应。
非遗能见度走高
“非遗对我来说就是生活。”凭借网络小说《泼刀行》拿下“阅见非遗”第二届征文大赛金奖,作者张老西特地从山西老家赶到上海领奖,“在我看来,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的历史,蕴含的故事数不胜数,是创作时取之不尽的瑰宝。”张老西指出,众多民俗汇聚,就是中国百姓的史诗,将这些文化遗产呈现,让我们知道从何处来,才知将来要往何处去。
张老西的小说《泼刀行》属于仙侠题材,以关中麦客与刀客开篇,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主要看点,书中将西安鼓乐、红拳、秦腔、皮影、社火等近百项非遗元素融入创作。其实,就连张老西这一笔名也很有地方特色,“老西儿”是山西人的一种别称,张老西正是来自山西。“我父母都在基层文化馆工作,我从小看着他们到处唱戏,有梆子戏、秦腔、陕北道情等。”他还有一个野心,“整个中国转一遍,把所有地区的非遗,结合当地的历史、神话、志怪传说,全都写一遍。”谈到“非遗+故事”的创作心得时,作者张老西强调一定要弄懂背后的逻辑。“比如‘鼓’,是因战争而来,还是因祭祀而出,表现的形式又代表什么寓意。懂了这些东西,创作时才有思路。”
《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认为,不少网文作家身上有考据考古的精神,钻到细节中去发现历史、发现当代,为今天重新打量历史、打量生活打开了一种新视角,这是网络文学独特的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现实、科幻等多元题材,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多元题材,“国潮”写作形成年度风尚。比如仅“阅见非遗”主题创作活动,就有6万多部非遗题材作品,涉及京剧、木雕、造纸技艺、狮舞等127个非遗项目。《大明英华》用扣人心弦的故事赋予非遗崭新色彩;《我本无意成仙》穿插评书、木雕、打铁花技艺等传统元素;《洞庭茶师》展现出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和蓬勃的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畅进一步表示,网络文学以传统文化作为表现对象,并不只是给作品贴上一张“传统文化”的标签,在写作中如何避免同质化、模式化,充分利用好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巨大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实题材向新而生
伴随第八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开展,逾30万网络文学作家参与现实题材创作,现实题材跃升为网文增速第二大品类。阅文集团数据显示,网络小说市场整体规模已达430亿元。其中,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在“95后”、“00后”读者中,占比超过80%。番茄小说调研也发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因其真实感和代入感强烈,容易引发读者共鸣,需求量大增。
随着玄幻、仙侠类题材的市场饱和,作者们开始探索现实题材的写作,部分玄幻作家也开始转型现实题材创作,如唐家三少的《拥抱谎言拥抱你》、丁墨的《挚野》等,他们的创作手法也在不断创新,如采用“现实+科幻”“现实+重生”等,这类混合题材的出现,用更多元的叙事方式反映新时代、新科技和新生活,把现实题材的写作拉升到了新的高度。
现实题材,并不是单纯按部就班地写现实生活,比如卧牛真人的科幻题材网络小说《地球人实在太凶猛了》巧妙地将修仙世界与地球文明交织融合。在科幻与现实的互视下,《地球人实在太凶猛了》生发出作者对于历史进程、人类未来等议题的深刻思考与独到理解。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迅猛的发展势头背后,离不开越来越多网文作家对时代精神的主动回应与担当。创作出《粮战》《问稻》《粮芯》“粮食三部曲”,聚焦特定时代背景民生现实作品的洛明月,在谈及创作的初衷时说道,“现实题材更多是从自我意识深处去发掘故事核。”对他而言,现实题材的写作更踏实,更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和生命的力量之美。在《粮芯》中,洛明月通过跨世纪三代育种人的故事,凝练出我国育种家的时代风采和精神传承——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有,从普通到卓越都来自双手的奋斗。
在洛明月看来,网络文学受众群体广而大,作品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情感,并“通过创新,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让网络文学真正成为时代的精品”。
掀起“书写民族故事”的探索
如今,网络文学圈正在掀起一场“书写民族故事”的探索。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作家们通过各自的视角,在诠释和解构文化的同时,亦在激发民族IP建设的想象力。
5月25日,“网络文学民族IP价值与讲好中国故事研讨会暨第四届石榴杯征文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该活动致力于鼓励作家创作围绕民族文化题材、现代民族题材、民族神话故事与传说、军事、科幻及轻小说等方向,体现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风貌。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表示,将民族元素巧妙融入网络文学创作,不仅能丰富作品的文化底蕴,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还能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用精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时代赋予的创作使命。以获奖作品为例,《守护蒙玛拉尔》聚焦新疆天山深处的精伊霍铁路,从日常细节中刻画退伍军人守护欧亚大通道的坚守精神。《琼音缭绕》则讲述了三代人传承创新海南琼剧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和民族文化气息。
从辽远开阔的戈壁到风雪交加的高原,再到碧海蓝天的琼岛,这些民族文学作品反映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自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专家肖惊鸿分析说,网络文学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的民族共识构建模式,它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强化命运关联;既立足现实根基,又面向未来图景,展现出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史诗”的独特价值。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作为网络文学,欲使人“善服有济”,其创作者就需要增强责任意识,抱着谦逊好学的姿态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处、深处耕耘,在此基础上,借力国潮元素探索和表现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如此,更易创作出口碑和质量双高的作品,让人们感受美好。
好故事终将远航,因为人心总是相通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