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长津湖英雄的外孙考上清华了!”连日来,一条喜讯在宿州市萧县不胫而走。
7月22日,萧县白土镇董店村农家娃余学盛收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外祖父卢致俭的遗像前,余学盛低声倾诉:“外爷,您教我的,我都记着呢。进了清华园,我会像您当年坚守长津湖阵地那样刻苦攻读,为国争光。”
此时此刻,这封通知书的分量,已不止一纸高校录取凭证。它连接着两代人的奋斗——一边是长津湖雪地里的浴血奋战,一边是和平年代书桌前的刻苦攻读;一头系着九旬老兵未竟的期盼,一头牵着青春少年对未来的憧憬。
余学盛和外祖父卢致俭合影。李鹏 董晴 供图雪地里的英雄壮举
余学盛的家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挂满墙壁。照片上的战士身着戎装,眼神坚毅如钢。这是余学盛的外祖父卢致俭——在长津湖战役中创造一个人歼敌14人奇迹的英雄。
卢致俭(后排)与战友合影照片。何雪峰 摄1950年11月,朝鲜长津湖地区遭遇五十年不遇的严寒,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22岁的卢致俭随27军80师潜入这片冰雪战场,身为尖刀排战士的他,与战友们在雪地里潜伏了整整三昼夜。“渴了捧雪当水喝,饿了啃冻成冰疙瘩的馒头和土豆,枪栓冻得拉不开,手一碰到枪身就黏掉一层皮。”多年后,老人给外孙余学盛讲起这段经历时,总会下意识摩挲着双手。
当年11月30日夜,新兴里围歼战打响。卢致俭带着战友郭长海、刘东海组成战斗小组,趁夜色摸进美军“北极熊团”营地,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人歼敌14名。直到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10个脚趾尖已在严寒中齐齐冻掉。
当年底,卢致俭的弟弟卢剑也参军入朝。不幸的是,在1953年的一次前沿保障任务中,卢剑被美军炮弹击中,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朝鲜战场上。
“外爷总说,上战场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就想着把阵地守住,把敌人打跑。”余学盛记得,外祖父讲这段故事时,浑浊的眼睛会突然发亮。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为卢致俭和弟弟卢剑绘制的画像。(资料图片)1948年3月,20岁的卢致俭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济南战役中,他踩上地雷,幸免于难;淮海战役中,部队围攻碾庄的黄百韬兵团,他所在连138人仅存3人;渡江战役中,他和战友们乘小船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渡江,船被炸沉后,卢致俭和另一名战友奋力上岸,继续冲锋。
老人的柜子里珍藏着3枚三等功奖章和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抗美援朝荣誉勋章等,每一枚都刻着血与火的印记。
田垄上的初心坚守
1955年,脱下军装的卢致俭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当地政府考虑到他的战功,安排他担任镇学校校长,却被这位老兵婉拒,“我没读过多少书,当校长误人子弟。还是让我回村里种地,能多打几担粮食。”
担任生产队队长的那些年,卢致俭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艰苦的地方。田埂上,他领着乡亲们兴修水利,建高产田;工地上,他住草棚、喝稀粥,寒冬腊月里干得汗流浃背。有人问他,舍着校长不当来遭这份罪,图啥?老人总是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种庄稼,已经太享福了。”
这份“享福”的日子,过得极其简朴。家里的土坯墙斑驳脱落,他用报纸糊了又糊;穿了多年的布褂子打满补丁,他舍不得扔。可当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时,他却揣着微薄积蓄带头捐款。“国家有难,咱家得往前站。”这是老人教育孩子们时常挂嘴边的话语。
卢致俭讲述战斗故事。何雪峰 摄 (资料图片)晚年的卢致俭成了孩子们最敬爱的“故事爷爷”。作为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他拄着拐杖走遍周边学校,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战友们在雪地里化作冰雕仍保持冲锋姿态时,老人会突然站起身,用拐杖当步枪,演示拼刺动作,沙哑的嗓子里迸发出当年的呐喊:“为了胜利,冲啊、杀啊!”令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
“外爷讲的故事里没有什么大道理,却让我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余学盛说,冰天雪地里的忠诚与坚守,就这样融进他的血脉。
书桌前的红色接力
余学盛的童年记忆里,外祖父总是教育他,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多作贡献。
从他记事时起,家住一里地外的外祖父经常拄着拐杖来看他,总不忘叮嘱他“好好读书”。
“外爷没读过书,但是比谁都懂知识的力量。他常说,你们要学好文化,把国家建得强大起来。”余学盛说,小学五年级时,他在作文里写下“我要考清华北大”的志向,卢致俭高兴地逢人就说:“俺家这小外孙有志气!”
2019年,余学盛进入县城一所初中,卢致俭仍然时而去学校看他。有一次,余学盛因考试失利有些灰心,卢致俭拉着他的手,给外孙翻看当年他和战友们的合影,“你看这些战友,牺牲时才和你这般大,他们连明天都看不到,你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个啥?”
外祖父的话,成了余学盛前行的动力。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各类奖项80多次,4次在省市县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
2022年2月,余学盛正在紧张地备战中考,忽闻外祖父因病去世的噩耗,他化悲痛为力量,发愤读书,当年以全县16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今年高考,他更是以668分的成绩如愿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余学盛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和爷爷余志力在母校合影。李鹏 董晴 供图这份红色传承,在卢致俭的后辈中不是个例。迄今为止,卢致俭的孙辈中,已有10人进入高等学府,其中两人分别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英雄后代个个都有出息。”村里人提起卢致俭的孙辈,总是赞不绝口。
这几天,余学盛已在规划大学生活:“我要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从长津湖的冰雪战场到清华园的书香校园,从拼刺刀的战士到握笔杆的少年,跨越七十余载的传承,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延续。正如卢致俭生前常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要扛。”如今,这份使命,正通过余学盛这样的年轻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