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期,全国多地发生持续强降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洪涝灾害,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目前正值汛期,各地应高度重视防范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环境污染风险。
未雨绸缪是预防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的重要策略。在布局建设垃圾填埋场、尾矿库、固体废物堆场等环境敏感场所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和潜在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减轻暴雨、地震、泥石流等强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比如,在河道一定范围之内、地势低洼处,不建议布局污水处理厂;在背靠山体、地质稳定性较差的区域不宜批准建设油库、危险废物库和大宗固废堆存场所等。
加强汛期环境安全排查有助于显著降低风险水平。笔者凭借多年应急工作经验,深感任何事故都先有苗头,如果发现早、动手快、措施实,就会显著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在极端天气可能出现之前,开展全面彻底的生态环境安全大排查十分必要。
一方面,要从面上认真查找,做好防范和加固工作。比如,针对河流沿岸、山体周边、道路两侧、化工园区等区域,要准确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及时整改。另一方面,要从点上精准查找,扎实开展防治工作,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比如,聚焦重点化工企业、尾矿库、危险废物集中场所、煤矸石与粉煤灰堆场、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要邀请有经验的专家集中诊断生态环境风险,开出治理药方,压实各方责任,督促整改到位。
防范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环境污染风险是件大事情,容不得有半点松懈,必须抓紧抓实抓好。陕西每年在汛期来临之前和主汛期间,都要开展上下贯通、覆盖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行动。在此基础上,省内各市还会根据本地区极端天气致害类型与自身环境风险特征,组织开展针对性更强的专项排查整治。
例如,陕北地区针对油气生产、煤炭开采、大型化工企业,开展暴雨、强风状态下的环境风险排查。而陕南地区则重点围绕暴雨和持续雨情条件下,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水源沿线、尾矿库、危化品运输通道等开展专项风险排查行动。经过持续的排查整治,有效消除了不少潜在环境风险隐患,进一步提高环境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