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陈剑
清明那天,91岁的老母亲坚持要回几十里外给姥爷上坟,任我们怎么劝说都不行。
路过老干部活动中心时,看到那么多老干部在练抗战歌曲,母亲当即就泪眼婆娑了。默默地说:“当年你姥爷也是每天在这儿唱歌,如今……唉。”我们都知道母亲要说什么,怕她再伤心落泪,赶忙转移了话题。
姥爷叫苏培臣,1938年10月参加抗日特工队,解放前是肥乡抗日政府六大队的指导员,1983年9月离休。
姥爷与抗战歌曲有一种特殊的情缘,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离休后,听说几十里外一位教师手里有抗战歌曲的手抄本,便不顾年事已高,炎热酷暑,骑上自行车就去借读了。
姥爷是工农干部,字写得歪歪斜斜,视力也不好,抄写很吃力,却一直在人生的晚年搜集、整理这些抗战歌曲,他抄写的抗战歌曲有100多页。
姥爷不仅爱搜集,还喜欢唱。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他一路高歌,唱到了一些机关、学校和市委大院,受到了热情接待,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还把他的事迹介绍到《邯郸日报》《邯郸晚报》上。抗战胜利60周年时,姥爷不仅仅唱,还把他会唱的40多首抗战歌曲灌制成唱片,分发给了我们这些后代们,就因为这,姥爷在省、市媒体上很是风光了一番。
就因为姥爷爱搜集、整理、传唱抗战歌曲,还结下了一段友情。姥爷的事迹在媒体刊登后,曾是部队文艺工作者、当时已75岁高龄的离休干部王锡章老人,通过新闻媒体找到姥爷的联系方式,乘车90多华里,亲自把他珍藏的两册《抗日战争歌曲选》赠予姥爷。在那个小院里,两位老人一见如故,没聊几句话,就对着那么多围观的群众,合唱了《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围观的村干部和邻居一致叫好。
姥爷总想着让年轻的一代牢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个岁月。在人生的晚年,他的足迹遍布那么多学校,特别是他所在的那个村的小学,他几乎每周都去。河北电视台记者慕名找到他时,他正在村小学为孩子们教唱《破路歌》。姥爷说,其他的歌都在唱,遗失不了的,这首歌却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要让更多的人都会唱。这首歌同样被编入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歌曲选》中,上面清楚写着“苏培臣忆唱”。
也许是搜集、整理、传唱这些抗战歌曲为他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2004年12月,姥爷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健康老人”。
姥爷90大寿时,我们破例在饭店为他祝寿,面对那么多来宾,他以一曲《保卫黄河》为寿宴助兴,那真是余音绕梁,声震屋瓦,过后还大气不喘,面不改色,可见底气十足。90岁,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是老寿星了,但距姥爷追寻的“要活到125岁”的那个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们真诚地希望姥爷能兑现他的承诺。
可2008年春夏,姥爷的身体出现了异常,我们这些子女、医务人员、还有他,都在努力地与病魔抗衡,却没能阻滞死神的脚步。姥爷去世前一再嘱托,他死后,要把他整理、手写的这些抗战歌曲全部带走。难道他到另一个世界还要继续传唱吗?!
2008年9月4日,姥爷94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如他所愿,他亲手整理的那些抗战歌曲、王老赠予的那两本书、他刻录的唱片、生前的影像资料都随着他的骨灰,留存在他生前生活、战斗、工作过的土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