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白复海
盛夏时节,在医巫闾山东麓的北镇市广宁街道马屯村,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甜香。这片有着300余年葡萄种植历史的土地,日前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20余名来自云南的疏果工,她们被当地果农亲昵地称为“葡萄保姆”。
当云南领队杨秀芬与同伴手持剪刀,利落地剪下那些看似完好的小果、病果,原本充满期待的马屯村种植户们不禁心头一沉。“咋剪掉这么多花和幼果?毕竟不是自家种的,你们不心疼。”果农马文娟站在棚架下,眉头紧锁。眼看丰收在望,这样的“减法”实在令人揪心。
剪刀起落之间,担忧如藤蔓般悄然缠绕——这远道而来的“减法”,真能换来“加法”?
“最近几年,我们村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发展迅猛,已达3000多亩。眼下正是葡萄生产管理最繁忙也是最关键的疏果时节。为保证葡萄品质,农技部门特地从云南请来这些技术过硬的农技师傅。”望着满园亟待照料的幼果,村党支部书记马宝海道出原委,极力安抚着种植户的情绪。
杨秀芬笑着解释了“减”果的奥秘:“‘阳光玫瑰’贵在品相。剪掉多余的果子,让每串葡萄保持在六七层、五六十粒,养分就能集中供养,果粒才能硕大均匀,让糖分凝聚如蜜。”
道理虽明了,但看着满地落果,农户心中仍半信半疑。
日子在藤蔓间悄然流逝,随着葡萄长势越来越好,果农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起初真像割肉一样疼,现在一算账,疏好果的葡萄身价倍增,收入反而更高了。”马文娟说着,脸上的笑藏都藏不住。她终于明白,这种看似残酷的“减法”,实际是在为葡萄品质做“加法”,最终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7月下旬,转眼到了收获季,马屯村葡萄园里仿佛流淌着蜜糖。经过专业疏果的“阳光玫瑰”葡萄,颗颗饱满晶莹如翡翠,散发着清雅的香气。种植户韩冬梅望着自家果园喜上眉梢:“今年我家的果子早早就被沈阳客商预订完了!”
作为东北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和“中国葡萄贮藏保鲜第一县”,北镇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5.8万亩,其中“阳光玫瑰”占1.5万亩。通过引进云南的技术力量,果农接触到了更先进的种植理念,传统生产惯性正悄然改变——从自己疏果到聘请专业疏果技师,从冷棚避雨到恒温冷库贮藏延长鲜销期,从重产量到重质量,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更愿意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上加大投入。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北镇市积极推动葡萄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大力发展葡萄深加工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依托葡萄产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每到葡萄成熟季,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葡萄、感受田园风光,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来源。仅葡萄一项,当地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