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青)7月18日至19日,2025海南蓝碳论坛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举办。该论坛由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主办,聚焦“新蓝碳、新机遇、新挑战”主题,汇聚来自国内和挪威、巴西、印度尼西亚、比利时、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共同探讨蓝碳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蓝碳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
海南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刘平治表示,近年来,海南下大力气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出争当“双碳”优等生的目标,扎实推进向海图强、向绿图强等“五向图强”,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持续凝聚国内外蓝碳领域智慧,产出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海南正日益成为展示我国蓝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2025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之年,海南将在蓝碳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继续深耕细作,积极打造“蓝色引擎”,助力建设海洋强省。
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合作交流处处长刘峰介绍,蓝碳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海南拥有丰富的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资源,具备发展高质量蓝碳项目的独特优势。
论坛期间,多国青年学者共同发布蓝碳青年倡议,主办方分别与国际红树林中心、印尼国家开发研究与创新署等相关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蓝碳研究与实践走深走实。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设立的“蓝碳增汇技术、标准与应用”分论坛,是海南蓝碳领域首次开展国际标准化学术研讨交流。
分论坛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冯旭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宗爽,分别围绕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路径探讨、中国“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及产品碳足迹等重要国家标准研制进展、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展望话题做交流。世界基准联盟气候与能源部门负责人罗曼·普瓦韦通过录像的形式做《机构级别温室气体排放与移除定量标准修订》报告。来自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院校的专家,以及印度尼西亚和巴拿马两国学者,围绕蓝碳增汇技术专题开展研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集美大学、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专家,针对大型海藻、贝类及渔业碳汇和标准化工作作了汇报。
据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淑果介绍,自2009年提出蓝碳概念以来,科学家对碳汇过程和机制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公众对蓝碳的认知不断加深。蓝碳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产业、市场和金融等跨界合作,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认可的标准规范。2023年,第一次国内蓝碳标准会议召开。今年开启第一届国际蓝碳标准研讨会,邀请国际标准化相关组织的代表、政府官员和活跃在蓝碳各个领域的标准制定专家,共同为促进蓝碳科学技术和产业市场金融的衔接汇智聚力。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黄鹏表示,该局近年来印发《海南省零碳(近零碳)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筹建海南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参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等国家标准研制;联合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大力推广应用相关技术规范,依托东寨港、儋州湾等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创新实施“退塘还林﹢生态修复”工程。然而,蓝碳技术标准仍有诸多难题待解。因此,他建议通过此次论坛共绘蓝碳标准的“全球蓝图”,推动形成兼顾不同区域特点、又能相互衔接的国际标准体系,共筑标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