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洛龙中学一景。 邱凌峰 摄徐思雨 岳端
人才兴,则乡村兴;青年强,则家乡强。
十年来,茅台集团通过“中国茅台·国之栋梁”“茅台王子·明亮少年”等助学项目,让一个又一个道真学子从家门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9年前,手握西北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牟珊,在洛龙镇的老屋里陷入两难。为给重病的哥哥治病,这个农家早已掏空家底。
就在全家为学费担忧之际,班主任递给牟珊一张“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助学申请表。她连夜填完材料,每天都在期待。
几周后,印着茅台徽标的银行卡寄到,5000元助学金余额的短信亮起时,牟珊摩挲着卡面上凸起的稻穗纹路,喉头哽咽。那晚她铺开信纸想写感谢信,却终究觉得单薄的文字载不动山一样的恩情。
大学校园里,牟珊遇见了同样带着茅台助学印记的李源。两颗心因共同的烙印靠近——他们都记得面对大学学费时家里的沉默,也记得茅台银行卡解冻全家笑容的瞬间。
2022年,牟珊和李源携着满身星光回到道真。牟珊站上母校洛龙中学的讲台,李源则扎进水石脚村的田埂,成为一名村干部。有学生大夏天总穿长袖,牟珊发现后默默买来短衫;听说孤寡老人舍不得点灯,李源自费换上节能灯泡。
他们就像道真山间的两棵树,曾被茅台的雨露滋养,如今用枝叶为更多幼苗遮风挡雨——正如当年茅台学子廖前兰在道真自治县教书时,总用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带回改变的力量。”
在助力教育扶智的道路上,茅台从未止步于单纯的助学,而是将教育扶智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联动联合帮扶组、茅台公益基金会、全国经销商体系等多方力量,构建起一张覆盖“硬件改善—师资提升—视野拓展”的立体帮扶网络。既有对乡村学校基础设施的“硬投入”,也有对教育生态的“软培育”;既有对困难学子的精准资助,也有对乡村教育理念的革新引领。
河口镇梅江学校的学生们拉上崭新的淡蓝色窗帘,在隔绝了刺目阳光的教室里安然午休时,这抹温柔的蓝色背后,是茅台集团驻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第一书记杨祖滔推门听课时的敏锐觉察,是茅台十年如一日在道真铺展的资源网络,更是无数双从山外伸来的手共同托举的希望。
这几年,在几任茅台驻梅江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梅江学校为老师添置了10台办公电脑,更换了老师们用了十多年、已经掉漆的36套办公桌椅,学校食堂也添置了30多套餐桌,让学生们可以坐着就餐。“只要学校真正需要,开口便有回音。”梅江学校校长冉文波心里都是感激。
当平模小学食堂飘散出现代化厨具烹制的饭菜香气,背后是江西经销商驱车千里送来的34.5万元改造资金;当25名道真少年在香港太平山顶俯瞰维港星海,那份足以改变人生坐标的震撼,源自茅台香港公司与俄罗斯经销商共同架起的跨洋桥梁。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茅台集团通过“中国茅台·国之栋梁”“茅台王子·明亮少年”等助学活动累计向道真发放助学金900余万元,资助1800余名道真困难学子圆梦大学、走出大山、实现理想。并积极动员茅台经销商、渠道商、合作伙伴等社会力量推动道真教育发展,建成了北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育工作站;建立乡村小学梦想图书馆5个,捐赠图书2万余册。
十年来,茅台集团在教育帮扶上不遗余力,不仅为改变个人命运,更是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上一篇:更好服务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下一篇:宣贯电动自行车安全新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