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1995年,《烟壶》演出剧照 资料图片 1952年,《柳树井》演出剧照 资料图片【文艺院团保留剧目巡礼】
北京曲剧诞生之前,北京一直没有自己的地方剧种。1950年,曲艺名家曹宝禄、魏喜奎、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等创排公演了“解放新剧”《新探亲》,经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建议“解放新剧”更名为“曲艺剧”。195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专门为这一新剧种创作了剧本《柳树井》,首次公演就大获成功。在老舍提议下,“曲艺剧”更名为“曲剧”,为突出地域特色又在前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剧”由此正式定名,北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剧种。
1953年,北京曲艺一团和北京曲艺二团合并成为北京曲艺团,即北京市曲剧团的前身。1984年北京市曲剧团正式建团,是全国唯一专演北京曲剧的专业团体。自诞生以来,北京曲剧不断借鉴吸收戏曲和曲艺艺术的表演手段,创演了《柳树井》《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龙须沟》等一批讲述北京故事的作品,以京腔京韵勾勒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萃曲艺精华 形成贴近现实主义的艺术表演风格
北京曲剧的音乐唱腔以单弦曲牌为基本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道白则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语言特色,具有浓郁的京腔京韵。在表演上,北京曲剧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而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北京曲剧发展的成型期。这期间创演了60余部优秀剧目,特别是其中的《柳树井》和《杨乃武与小白菜》两部作品,不仅为这个新兴剧种的成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脉,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北京曲剧热潮,成为经典。
《柳树井》是北京曲剧上演的第一部老舍先生作品,这部作品以新的形式配合新的内容推动了剧种的诞生。该剧讲述了童养媳“招弟”在群众帮助下,奋然冲破旧社会道德枷锁,勇于追求婚姻自由、实现自身理想的故事,是宣传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该剧共3场,情节直白,人物不多,便于观众理解和接纳。作品在唱腔上完全采用曲艺曲调,用不同的曲牌构成北京曲剧完整的唱腔体系,使得演出效果更加协调统一。在表演上,着重强调演员体悟角色内心,刻画人物形象。正是因该剧的成功演出,使“北京曲剧”这一新生艺术形式受到广泛认可。
1957年,再现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北京曲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该剧一经排出就连演300场,不论是几百人的小剧场还是上千人的大剧院,都座无虚席。剧中,北京曲剧艺术大师魏喜奎塑造的“小白菜”,扮相俊美秀雅,唱腔婉转清新。她的表演洗练准确、朴实自然,对人物的塑造从内在情感出发,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奠定了北京曲剧贴近生活的表演特色。
这部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心设计的唱腔。在音乐唱腔上,导演关士杰与演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选取曲剧声腔中善于展现抑郁、愁烦、悲苦、抒情的曲调为全剧的主体唱腔,充分烘托气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在音乐唱腔中融入体现人物激越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旋律,改革发展了曲牌中的一些旧腔调,给人以新颖之感。在排练时,该剧还邀请了戏曲音乐专家与弦师、琴师、司鼓共同进行音乐上的研究,为北京曲剧整体音乐的改进与发展开拓了道路。1962年,该剧被搬上银幕,不仅极大加深了广大观众对北京曲剧这个年轻的剧种的认识和喜爱,而且在国内外赢得了很好的票房,一时风头无两。在这部剧的基础上,北京曲剧团又推出《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成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曲剧团三大代表作。
挖掘地方文化底蕴 勾勒生动多彩的市井生活画卷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演出市场的变化,北京市曲剧团一度走到生死攸关的当口。由于西单地区整体规划调整,剧团演出的主要场所西单剧场被拆除。没有固定演出剧场、演出场次减少、连续五年没推出新作——为破解困局,北京曲剧选择深度挖掘京味文化,从中寻找振兴剧种的力量。
对于北京曲剧来说,首演于1995年的《烟壶》就像昆曲中的《十五贯》,上演了一出“一个剧目救回一个剧种”的“好戏”,至今30年来已演出529场。该剧改编自邓友梅的同名小说,讲述清末烟壶艺人聂小轩宁可断腕不肯受辱讨好侵略者的故事。剧中着重展现出鼻烟壶制作、市井方言、时令节俗(如兔爷形象)等细节,精准描绘了清末北京的社会风貌,被当时观众称为“一幅流动的老北京风俗画”。导演顾威引入话剧的写实表演与心理刻画手法,强化人物内心戏,如聂小轩毁腕前的沉默特写等,更加贴近当下观众审美;同时保留戏曲虚拟性,如用象征性舞美道具替代实景,达成“虚实相生”的美学平衡。剧中,“柳娘”性格质朴开朗,像极了胡同里的“北京大妞”。“寿明”“九爷”等极富生活气息的表演,无不将观众带入了韵味醇厚的老北京画卷中。
《烟壶》演出时,台上民间小曲伴着京味对白引得台下掌声笑声齐呼,是见惯的情景。音乐上,《烟壶》以单弦、牌子曲为基础,结合京腔对白与民间小调,形成“唱中带说、说中融唱”的独特韵律。作曲家戴颐生设计的唱段既保留传统曲牌精髓,又贴合人物情感,如聂小轩自毁手臂时的悲怆唱腔,强化了戏剧张力。这部作品使北京曲剧“以京腔演京事、以民俗载文化”的定位和以小人物的悲喜生活贯穿京味文化脉络的作品风格更加鲜明,为剧种博出一片新天地。此后的《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目,都坚持这一风格,让北京曲剧团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如1996年创排的《龙须沟》,虽是移植自老舍为北京人艺创作的话剧,但剧目表达的重点从原作中围绕“改造龙须沟”变为了“由北京市民情感生活的变迁引出改造龙须沟的必要”。“龙须沟”不再是舞台上的重点,经历了新旧社会变迁的普通百姓,才是北京曲剧《龙须沟》舞台上的聚焦点。剧中,张绍荣的做表细腻,唱念俱佳,将老舍笔下的“程疯子”活脱脱儿地立在了氍毹之上,一举一动皆有人物,一板一腔皆是真情。许娣作为魏喜奎亲传弟子,继承了魏派的表演风格,她塑造的“程娘子”浸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令人信服且心生敬意。在这些经典剧目的薪火相传中,以甄莹、许娣、张绍荣、孙宁为代表的新一代北京曲剧的艺术人才脱颖而出,为剧种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力量。
延续京腔京韵 持续拓展艺术视角
说唱结合、不分行当,道白以普通话为主,表演形式比较自由等特征,使北京曲剧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束缚较少、更为灵活。北京市曲剧团始终延续京腔京韵,持续拓展其艺术视角与社会景观。一方面在方言、民俗、单弦曲牌等核心元素上深耕,另一方面从演出形式到传播渠道,均贴近年轻群体,“年轻”成为剧团的发展关键词。
近些年,北京市曲剧团持续从经典剧目中汲取力量,创新改编了一系列作品。如2023年,首演于1988年的经典剧目《少年天子》再度复排登台,宛如一位老友带着新的故事归来。原版剧目时间较长,侧重讲述福临与乌云珠的爱情悲剧。复排版对情节和节奏进行了删减调整,打破了原有的戏剧结构和表达方式,强化少年天子福临对宏图伟业的雄心壮志,丰富了政治斗争的内容,也相应增加了一些角色,使人物之间的戏剧交集更为紧密,戏剧逻辑更加清晰。2024年度复排大戏《王老虎抢亲》,着力发挥喜剧张力,将原剧中古腔古调的台词与当今的习惯用语进行碰撞,产生强烈的对比,迸发出更多笑料,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活,故事更为有趣。
同时,北京市曲剧团延续京味文化,开掘出多部新剧目。2022年推出的小剧场作品《我这一辈子》,开启北京曲剧与观众“亲密接触”互动的新纪元。这部剧借助戏曲的假定性原则,采用意识流手法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剧中通过“纸人”穿梭、无场次流动调度等创意手法,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舞台情境。音乐设计在传统曲牌中大胆融入现代元素,如谢幕曲采用说唱摇滚加钢琴演奏的方式以吸引年轻观众。在新创剧目《九重阙》的音乐设计上,创作团队根据剧情与人物心境,巧妙进行和声,精心安排配器。时而激昂澎湃的音乐如战鼓擂动,展现出宫廷的波澜壮阔;时而温婉细腻的旋律似潺潺流水,诉说着人物的柔情蜜意。该剧演员阵容涵盖了剧团的青年骨干力量。王厚义、张金阳、韩则怡、周洁旭、李亚桥等00后演员担纲主角,胡优、杜晓涛、王子葳等实力派80、90后演员保驾护航,体现出北京曲剧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
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为北京曲剧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北京曲剧生动传承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文化记忆,起到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作用。
(作者:李红根,系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教思政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