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雅婷 章晋辉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舒晓燕
在江西抚州临川区,有一家不起眼的手工食品店,却藏着最地道的“乡味”。彭家三姐妹——彭长梅、彭凤梅、彭志梅,用13年的坚持,把乡村的传统美食带进城市,让无数人吃到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从一天卖20个到日销4000个
她们靠什么打动顾客?
2012年,彭凤梅为了照顾孩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粽子店。起初,一天连20个粽子都卖不完,但她没有放弃。“干娘手把手教我调馅料,新鲜原材料手工现做,我就想做出最地道的味道。”
后来,姐姐彭长梅和妹妹彭志梅也加入进来,三姐妹一起包粽子、做扣肉、腌豆腐乳……从单一粽子到20多种传统小吃,她们的手艺越来越精,顾客也越来越多。如今,最高日销量突破4000个,端午节前一个月能包出6万个粽子!
传统美食的温度
她们一直在守护
从街边小摊到顾客盈门,彭家三姐妹用双手证明:真正的美食,不在于多精致,而在于那份守护传统的初心,让手工味道永不缺席。
走进该店的厨房,没有轰鸣的机器声,只有粽叶与糯米碰撞的沙沙声。彭长梅的手布满茧子,却灵巧地翻飞着粽叶:“有人总劝我们买机器,说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我总说,机器包的粽子,哪有手的温度?”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因常年包粽子有些变形的手指,“你看,这每个角都得捏得漂亮,包的时候手劲要匀,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紧实、有嚼劲,顾客吃的就是这口传统味道!”
从单一的手工粽子到欢喜丸子、扣肉、豆腐乳、剁椒等20余个品种,彭家三姐妹用传承传统乡村美食的执念、坚守和热爱,把“乡味”飘进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飘到了更多市民的餐桌上。
十几年的用心经营,“彭家手工”渐渐成了抚州市区街坊邻居心中的“宝藏小店”。清明时节飘着艾草香的清明果,冬至时热气腾腾的欢喜丸,还有芋饺、霉豆腐......每个传统节气,小店都会准时飘出应季的“乡”味。
“只要还有人爱吃,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让这份带着泥土香的妈妈味道,温暖更多人。”彭长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