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商天下
作者 | 文韬
报道 | 环球电商
小米YU7刚交付,第一批靠它挣钱的人,已经悄悄出现了。
YU7现车,二手平台的香饽饽
6月26日,小米YU7正式发布。
作为小米首款SUV,官方售价25.35万起,三大版本选择丰富。
发布当晚,3分钟大定破20万,1小时近29万订单涌入。一个月后,第一批车刚开始交付,但交付时间依然长达40周。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部分人还在漫长的等待中。
可市场没有等待。
在各大二手车平台上,现车迅速成了稀缺资源,售价普遍高出1万到2万元不等。
懂车帝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售的二手YU7车源已超过80台,挂牌价普遍在35万至39万元之间。
其中Max版本尤为火爆。
作为对比,小米YU7新车售价为,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
图源:蓝鲸新闻目前,二手平台上的YU7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部分专业车商在发布会当天就抢订了首批现车,待车辆交付后立即加价转手;
二是,二手车商从首批车主手中溢价收购后再次加价出售。
有车商就透露:“我也是加价收来的,到手差不多36万,现在卖37万,加价大约1万元,我利润大概也就这么多。”
这波生意能成,买家是关键。
有车商就表示:“有客户不想等大半年的交付周期,直接加1万多买现车,对他们来说时间比钱更重要。”
事实上,这场热浪在YU7发布前就有征兆。
早在6月中旬,多个平台就出现了“YU7短租”信息。价格五花八门,从日租1000元起步,最贵标到了6000元/天,常见报价3000元/天。
图源:闲鱼另外,有卖家晒出与4S店销售的聊天记录称“已锁定首批配额”,有的则推出长租优惠套餐:租7天送1天,租30天享8折。
甚至,还有F码抢单、代拍服务、提车仪式拍照等等,价格均在1000-10000元不等。
这些操作直接让YU7从一款新车,变成了一件带金融属性的“稀缺商品”,每一辆车都带着“预期价值”,提前炒热,埋下交付后加价转卖的伏笔。
而这一幕,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上演。
早在小米SU7发布时,也曾出现“加价转订单”“提车即转卖”的情况,只不过那次更多是试探;这次YU7爆单,加价、炒租、短期套利则变成了半公开的商业模式。
所以,这次YU7的二手市场爆火,既有供不应求的现实,也有流量经济的助推。
加价热背后,小米的产能不足
这场二手市场的热浪,表面看是黄牛和车商在制造饥饿营销,但真正的起点,却是小米自己“爆单未爆产”。
官方数据显示,发布会后,YU7短时间内大定量超28.9万台,远超预期。
雷军也承认:“原本觉得YU7销量只要比SU7好就行,拿到这么多订单远超想象。”
但爆单之后呢?是漫长的等待。
小米APP显示,YU7各个版本预计交付时间分别为,YU7标准版:预计57-60周;Pro版:预计49-52周;Max版:预计41-42周。
图源:小米汽车这意味着,从下单时开始算,一年内,这辆车仍将长期处于“稀缺状态”。
可中国消费者的耐心,一直都不太够用。
手机、数码、汽车等产品都在讲求“即时满足”,等待10个月,意味着在快节奏生活中丧失体验感。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寻找“时间的变现方式”。
对有些人来说,现车溢价1-2万不算什么,尤其是汽车博主、自媒体玩家,抢先一步拿到车,就等于抢先一步拿到流量,测评、带货、广告、品牌合作都能跟着上。
“花一万买十万曝光”,在他们看来是值得的内容投资。
更何况,YU7的产品力极强,直接瞄准特斯拉Model Y,动力性能卓越,续航超过800公里,配备激光雷达和英伟达顶级芯片,且标配豪华座舱配置。
图源:小米汽车这些特点让消费者想要快速的驾驶YU7。
另外,在社交场景下,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个人价值的展示品”。
有网友就留言表示:“花3000租过一天SU7开去参加同学聚会,好几个人问我是不是买了新车,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很满足。”
但现实是,产能不可能一夜暴涨。即便小米在北京新工厂大规模扩建,短期内仍难满足数十万订单。
这也让消费者产生焦虑和冲动。
宁愿付高价买现车,也不愿当“等等党”。租赁市场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先体验,后买”的变通方式,哪怕日租高达3000元也有人愿意埋单。
总之,这不仅仅是汽车买卖,而是一场消费升级下,用户需求和市场供给错位引发的情绪博弈。
小米该不该“控盘”
面对疯狂加价,有网友开始质疑:小米是否该对这种现象“动手”,限制黄牛套利,控盘市场?
我们先来看看,这其中危害。
首先,加价扰乱了价格体系,伤害了品牌形象。小米作为科技品牌,靠高性价比吸引用户,价格透明是基础。黄牛倒卖不仅抬高入门门槛,也让消费者失去信心。
其次,黄牛和“内部名额”等灰色服务的泛滥,不仅损害公平,也损害普通消费者权益。官方虽多次辟谣F码骗局,但炒作氛围依旧。
图源:闲鱼那么小米应当如何应对?严控黄牛是否可行?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二手车交易干预有限。过度干预可能招致消费者反感,也可能导致供应链压力。
但不作为,又会放任市场过热,助长投机心态,长远看伤害品牌。
更关键的是,加快产能才是根本。只要产能跟上,交付时间缩短,溢价自然消退。小米也已投入巨资扩建新厂,未来产能释放值得期待。
最后,小米还需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场抢筹背后,是小米汽车品牌成长的阵痛,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供不应求到理性竞争的必经阶段。
写在最后:
YU7不只是汽车,它是一场关于时间、情绪和资本的抢筹游戏。
真爱粉被迫加价,等等党望车兴叹,黄牛和车商在暗中较量。车未至,市场已乱,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理性等待和谨慎选择,是避免陷入套利陷阱的唯一护身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