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编者按:为迎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版特开设“阅兵记忆”专栏,通过真实笔触记录航空装备与阅兵活动同频共振的发展脉络,彰显航空人“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
本报通讯员 汤向伟
2021年7月1日,在2架直10的左右两侧护旗下,一架直8悬挂党旗、4架直8紧随其后,分别悬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幅庆祝标语,快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开了飞行庆祝表演的序幕。航空人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党的百年华诞,把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之歌唱给党听。
国内首次
犹记得,那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飞继承担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后,再次承担起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吊挂旗帜飞行的光荣任务。直升机除了吊挂旗帜飞行外,还有一项“新挑战”——4架直8以编队形式吊挂4条巨幅标语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高难度挑战,背后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幅标语系统自上而下包含三部分,依次是:吊索组件、钢索组件和配重组件。
“配重组件的选用,最初是参照以往国旗的重量决定的,但标语和国旗的现场展示方式存在不同。”保障队员彭宁毅说,“配重小了,标语的倾斜角度就会变大,标语队形就显得不整齐,观赏效果自然就差了;配重大了,又会影响飞行操作甚至危及飞行安全——一旦配重脱落,标语发生翻卷上扬、缠绕到旋翼中,就会危及飞行安全。”
面对难题,保障组通过反复验证,最终计算出了最合适的配重,并将重量精确控制到了小数点后面2位,真正做到了精确、精准、精细。“最难的是直升机起飞后,标语的展开问题。”负责巨幅标语保障工作的队员张作相表示,此次与直8 一起“进京赶考”,感觉直升机就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
标语的最初方案设计,形状近似正方形,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标语的展开变得非常困难——标语比国旗长一倍以上,越长就越容易发生缠绕,很容易拧成“一股麻花”。
最高标准 最严要求 最佳效果
专项保障团队进驻现场开展合练时,每一次发生标语缠绕、展不开,甚至被撕破、抛放,都让保障队员们的心中“咯噔”一声,那感觉仿佛是自己的心和标语一同被撕裂;标语无法展开时,在跑道端头被不得已抛放后砸在地上声音,如同打在保障团队心头的一记重拳。
在最初的标语验证工作中,保障团队是在用户维修厂的天车上进行模拟标语展开操作,由队员在下方拉拽展开。但外场的环境和厂房内有着天壤之别——直升机旋翼在户外产生的巨大气流,让机务操作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存在操作人员受伤的隐患。
标语的展开需要严格按步骤进行——每次直升机降落在跑道的规定岛位后,机务需将预先摆好的标语挂在直升机底部的挂钩上,待直升机升空悬停,地面上的2名机务从上、下2个方向分别拉拽标语包套,另外1名机务则负责观察、处理突发情况。
标语包套的结构类似魔术贴,将标语集束包起来,通过地面拉拽实现巨幅标语按要求展开。直升机边上升、机务边拉包套,一旦展开过早,标语就会飘摆上扬,存在飞行安全危险,或是打结无法展开,造成标语撕破。
张作相表示,仅标语的集束工作就先后经历了捆扎、单排包套、双排包套、双排间隔包套4种方式的试验验证。
每次合练后大家都会对当日工作进行总结、优化,而从景德镇升级、更改后的包套则会搭乘当晚的航班,于夜间11时到达北京首都机场。驾驶员王志国从机场接到包套后,会在第一时间与段天祥在部队营门口进行交接。当包套送到部队后,队员们会立即装机检查,结束时常常已到了凌晨3时左右。
一次次高强度训练,只为确保标语系统牢固、可靠;每次飞行后,队员们都会加强对系统组件的目视检查;每周大家都会组织对吊索、燕尾索、挂钩钢索的逐一探伤检测。
为错开飞行训练,这些工作全都是在飞行后进行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队员们通过反复调整钢索长度、标语包套技术参数、防扭钢索组件,同时不断优化飞行姿态,技术难关终于得以攻克。每次看到党旗升起标语飘扬,大家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党旗、巨幅标语飘扬的背后凝聚了昌飞人的智慧与汗水。
“航空工业服务保障精准、严谨、细致、周到,不仅专业老到,服务保障精神值得称赞。”用户高度评价昌飞此次专项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