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在无数幼儿园和小学门口,工作日下午都会来场大型接娃游戏,风雨无阻。
法国建筑师埃里克·达尼埃尔-拉孔布在《安居生活与现代建筑》一书中就谈到了这事。他说,家长们在校门外等孩子放学就像是接受“惩罚”,特别是那种隐微的精神惩罚:学校没给他们预留等候的位置,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不受学校——孩子社会生活的关键主体——欢迎,甚至被拒斥在孩子社会生活之外。正因如此,作者携其团队在规划圣日耳曼昂莱市的一所幼小一体学校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家长庭院。
家长庭院处于校内东南部,宽敞开阔,一边直通学校大门,一边分别通向教室、休闲中心、图书馆、食堂,以及教师和校长的办公室。于是,家长们送接孩子上下学的时候,既可顺便欣赏庭院周围的景观,亦可相互交流、聊天,即便遇到坏天气也不必太过烦恼,庭院门廊带有顶棚,足以遮风挡雨。
庭院的优越位置和便利设施显然保障了家长的体面,也创造了足够的情绪价值。事实证明,家长们不仅乐在其中,而且报以超乎学校/教师预期的热情,教师们出于回应,开展了各种创造性活动,并欢迎家长走进教室。往来之间,家长、学校、孩子的关系不知不觉地改善了许多。
作者相信,建筑不单是物质意义上的建筑,更是让使用者感到自己是被关注对象的、兼顾物质与人文价值的开放式庇护建筑,该目标必然以建筑师充分关心使用者为前提。于他而言,这即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事实上,许多建筑师都在身体力行这种新的人文主义,比如书中专门介绍的法国南锡市廉租房社区的设计。
这片社区包含五栋类而不同的小型公寓,及公共花园等其他空间。五栋公寓的色彩搭配皆取自闻名遐迩的童话小镇科尔马,其在占地面积、朝向、户型、底层私人花园上又各具特点,为租户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住房创造了条件。社区的其他空间同样散布着不少亮点,比如金雀花长廊式的社区入口,尤其到了夜晚,它的明亮与外面街道的昏暗形成了显著对照;又如精心布置的公共花园,它部分地借鉴了被誉为“上帝后花园”的英国博德南特花园;还有那条贯穿整个社区的旱冰道,它神似社区外侧的运河,引人去河边玩耍……
得益于建筑师的各种巧思,原本主打经济适用的廉租房俨然有了高档住宅的模样,租户在新社区里聚会,互邀做客,成立协会,请市政办公室主任参加周年纪念活动并表达诉求,给社区换上“洛博村”这个新名字……一种共同体意识悄然生发着。作者对此解释道,租户/居民们之所以具有对外的集体行动能力,乃是因为,他们通过住宅这一可靠的集体庇护所,认识到了集体的存在与能量。
另外,新的人文主义除了兼顾人类个体与集体,以及物质与人文,还将这种兼顾延伸到人类与自然(非人类)上,寻求两者的团结一致。廉租房社区中那条引人探索运河、亲近自然的旱冰道就是表现之一。
再比如,在有可能遭遇森林洪灾的楼区中央修建一个沉淀池,池塘平日里无水,呈现旱地景观,雨季时集水,变身微型湖泊。它的意义既在于切实地抵御洪灾,更在于时刻提醒人们注意洪灾,培养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从更高的维度提供庇护。正如作者强调的,建筑或者说“庇护所是对世界的一种文化布局,它使人类能够适应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并在对他者、自然环境、非人类存在的接纳与拒绝之间建立界限。只有了解庇护与逃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防止人们受困于庇护所之中”,才能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获得安居生活。
原标题:《家长接孩子放学,可以更有“尊严”吗?》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肖雅文
来源:作者:卢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