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林小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
在中国教育结构中,有一类学校构成了高中阶段的主体——县域中的普通高中,简称“县中”。它们是广大农村与小城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主要依托。《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则以理性、扎实、富有现实感的调研笔触,将“县中”这一区域教育样态带入公共视野。
该书的作者林小英现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场景的实地观察。她在本书中以教育政策研究者的身份切入,并不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选择从“县中”入手,以“学校生活的制度结构”为单位,通过追踪学生、教师、管理者等不同教育行动者的互动实践,勾勒出县域教育生态的运行逻辑、治理模式及其变迁轨迹。
在公共叙事中,“县中”常常因某些优秀案例(如清北人数增长、竞赛成果突出)被误认为是县域教育中的“精英代表”。事实上,作者所关注的“县中”,是县域中学中资源较为普通、生源结构中等、教学设施常态化的广义群体,是占据县域教育主体位置,却缺乏突出“亮点”的基层教育单位。这种厘清非常有必要。因为教育政策与教育想象之间往往存在“概念落差”,若不能将“重点县中”与“普通县中”区分开来,就无法准确识别政策执行中的资源流向、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张力,也无法正视那些仍在教学一线坚守、默默承接教育公平责任的学校和教师。作者团队的调研正是对这一类“普通但关键”学校的再认识与再定位,其提醒我们教育的基础不应建立在“极少数的跃迁”上,而要关注多数学生“如常成长”的保障。对“县中”的研究,不是对落后的凝视,而是对结构基础的重视。
随着城乡二元格局的逐步打破与优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加速集聚,“县中”也在经历其功能和生态的重构。从早年间的“升学中坚”转为今天的“维稳支点”,“县中”在现实中已不再是优质生源的终点站,而成了多轮教育分流之后“相对留守”的结果。
书中所描述的学校生态呈现出一个既典型又复杂的图景:学生不再视“县中”为目标,而是不得已之选;教师结构老化、专业成长路径模糊,行政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命令色彩;校长作为执行者,其治理空间亦受到地方行政、家长群体与外部教育机构的多方制约。但正是在这种“非理想状态”中,我们才得以看清教育系统真实的承压点与缓冲机制。在我们看来,这类观察不应被简单解读为“批评”或“控诉”,更像是一种制度温度计——它既告诉我们县域教育面临的真实困境,也提示了地方教育治理在资源配置、组织赋能与信任重建上的努力方向。
“县中”不是失败的标签,而是教育系统在下沉过程中的结构支点。如果我们对“县中如何维系基本教育公平”有更深入的认知,也许就能更冷静地设计制度支持、更有力地落实公共投入。
书中对“托管制”改革的案例分析,体现出作者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多方互动有着精确的把握。在一个资源、人事、治理模式都已相对固化的县域中,引入外部教育机构进行“校际托管”,在政策目标上确实体现了突破意图。
改革不是从“零”起步。“县中”的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现有系统中的行政文化、组织惯性与教师生态。调研表明,学校治理虽在短期内出现了秩序重建与学业成绩改观,但同时也引发了地方教育局与托管机构之间的角色摩擦,教师群体与外部考核标准之间的适应张力。这一分析显示,制度改良本身并不等于教育生态自动优化。改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是否具备“在地弹性”——它能否与地方治理逻辑、教师文化及教育目标进行合理对接。
我们认为,应当将“托管制”等新型管理机制视为地方治理的探索工具,而非成败判决。它不应作为经验的模板,而应成为制度试验中积累共识、调整路径的触发点。通过实践修正与反馈吸纳,地方教育系统有可能构建起更具协同性的学校治理模式。
与宏观结构分析相比,我们更为看重本书中对“县中”教师与学生状态的细致描绘。书中并未将教师简化为“消极因子”,而是充分展示了他们在有限制度空间中的自我调节机制——他们面对的,不只是教学任务,更是身份认同与专业归属的双重挑战。
在我们看来,“县中”教师的“低频运行”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意教育,而是在现实条件下学会了“有选择的投入”。正是这种“有限敬业”与“现实平衡”,才构成了县域教育系统的日常张力。
学生的部分则更具触动性。他们是体制运行的结果接收者,也是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常常被“模糊化”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动力并不低,只是缺乏足够清晰的目标与反馈系统。在对未来缺乏感知的状态下,学生的“维稳式就学”反映出教育系统中“期待机制”的断裂。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细微却坚定的力量在维持着教育的希望。这就是来自于本地教育者的坚守、家庭对学习最朴素的信任以及学生间的微小互助。我们认为,这些才是构成“教育韧性”的根部——教育不应只是资源和制度的配置,更是人与人真诚相待的一种状态。
该书未以情绪主导表达焦虑。它所展现的是一幅由结构、制度与个体共同构成的县域教育生态图。我们认为,这种“有结构也有温度”的叙述方式,正是当前县域教育研究最需要的。
“县中”不是中国教育的边缘地带,而是支撑公平与普惠理念落地的核心环节。只有真正理解“县中”在教育结构中的功能转型、治理逻辑与文化生态,我们才能找到更有针对性的制度变革之路。我们相信,在当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强国建设”等政策导向下,“县中”不会是改革的盲点。恰恰相反,若能正视其困境、看见其韧性、赋予其空间,“县中”教育完全可能成为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稳定教育格局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象征。
这本书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观察视角、一套分析工具和一个持续倾听的姿态。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阅读之后,把这些视角转化为对现实的回应,把教育真正还给那些每天都走进教室的孩子。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上一篇:经济学界的燃灯者
下一篇:霞浦“国泰民安”碑:以法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