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内热浪蒸腾,扬子石化炼油厂95后女嗅辨员以“鼻”闻“臭”查漏点
“气味猎人”:穿梭钢铁丛林,“嗅”出危险气息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通讯员 陈艳秋 陶炎
“走,我们先去酸水罐区看看,那的味儿,夏天最‘冲’。”全副武装的关智姝随身携带手持式VOCs(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讲话声音清亮。
7月17日,热浪翻滚下的扬子石化炼油厂区内,关智姝作为炼油厂HSE室的一名环保监督员、嗅辨员,正在开展装置异味排查。这名95后姑娘,利落地将长发束进安全帽,帽檐下压着吸汗的毛巾,厚重的防静电工服裹住纤瘦身形。
巨大的银色罐体,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目白光。关智姝手持采样探杆,沿着法兰与阀门一寸寸仔细“嗅”过。仪器屏幕数值稳定,但她小巧的鼻翼却不易察觉地翕动了几下,眉头微蹙。
关智姝告诉记者,仪器擅长抓单一组分,可混合异味的“臭”感,还得靠鼻子“嗅”。说话间,她点了点自己的鼻尖,眼神专注。“我闻到了点‘甜腻’的底子,像放久了的奶油蛋糕混着汽油。应该是苯系物的特征味道,高温下它们溜得快,仪器有时反应滞后,但读数不高,可以放心。”
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关智姝顾不上,俯身贴近一处焊缝,屏息凝神。
“在这儿!”仪器还没报警,但气味源找到了。关智姝迅速在管线保温层上标记出一个不起眼的点。“隐患虽小,高温下却如一点星火,必须掐灭于无形。”她眼神坚定地说。
第一处巡检点结束,记者跟随关智姝又来到催化裂化装置的碱液处理区。高温让碱液挥发性大增,空气里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混合怪味。额头布满细密汗珠的关智姝,在一处废气收集口驻足良久,反复嗅闻,又查看仪器数据。
这名年轻姑娘仿佛一名“猎人”,正在用鼻尖捕捉钢铁丛林间的每一丝危险气息。
“仪器显示非甲烷总烃未超标,但主观嗅辨异味强度很高,味道复杂,可能涉及多种物质,得重点监控治理设施效率。”她一边摇头一边在记录本上飞速记录,湿透的工装后背印上了淡淡的盐渍,安全帽里的毛巾湿得能拧出水来。
休息间隙,记者从关智姝口中了解到,仪器像一把“尺子”,可用来量浓度,而鼻子像是“警报器”,能感受“臭不臭、有多臭”。“炼油厂VOCs组分太复杂,仪器很难完全模拟人对混合异味的综合反应。先靠鼻子锁定‘有味儿’的区域和大致特征因子,再用仪器精确定位漏点和成分,双剑合璧,效率最高。”关智姝进一步解释。
近年来,扬子石化已有约30名经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的嗅辨员,他们在炎热的夏季,用鼻子“嗅”出异味气体的种类甚至浓度,建立起“走航监测+嗅辨排查”长效工作机制,第一时间收集装置异味治理资料,是名副其实的环保“特种兵”。
“去年高温季,我们一共揪出24处较大漏点呢。经过重点监控和阶段治理,我厂两个大气站日均值同比下降57.3%。”关智姝骄傲地告诉记者。
目前,全国专业嗅辨员共有2000余名,他们是设备无声泄漏的“翻译者”。关智姝坦言,这份工作鲜为人知却要求苛刻,吃的用的都要注意以防引起鼻子不适。
最后一片区域巡查结束,热风依然裹挟着气味穿行于钢铁丛林间。关智姝在休息区摘下安全帽,使劲扇动手中的记录本,拖着疲惫的步伐往回走。
当被问及年轻女孩做这行是否辛苦,她笑着说:“苦是真苦!但鼻子练出来了,责任也扛住了。只要装置能安安静静运行,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