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国家碳达峰试点之一,贵州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以绿色生产力为核心驱动,推动园区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在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工业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在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再生铝生产车间,废旧铝材经过严格分拣后送入双室高温熔炼炉,在9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废铝仅需两个半小时即可熔炼成标准合金液。与传统方式相比,该技术采用燃气加热铝液,使损耗率降至千分之零点五,远低于传统熔炼的千分之一以上。再生铝能耗仅为原铝的3%至5%,每生产一吨合金铝液可节约3.4吨标准煤和14吨水。该公司自今年3月投产以来,日均消耗再生铝50多吨,累计生产5400余吨,每吨降低成本约50元,年节约成本250万元。
在电解铝生产车间,该公司从2023年起逐步淘汰老式石墨质电解槽,改用新型石墨化电解槽,降低吨铝电耗500度。同时,厂房屋顶和闲置空地铺设的光伏板又能为生产提供清洁电力,2024年“绿电”使用量达6.9亿度,占比突破10%。其中,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1600万度,节约电费288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万吨。
贵州和平(苟江)经济开发区的低碳实践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自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后,园区构建起覆盖电力、天然气、蒸汽等清洁能源的网络,年节约标煤2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0.3万吨。
当前,园区正抢抓“富矿精开”机遇,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种合金材料等高附加值项目,延伸铝产业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