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蚊虫也变得异常活跃。
这些小小的蚊虫可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烦人的叮咬,它们更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
7月21日,记者联系到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工作人员,带您了解夏季防虫以及以下蚊传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您做好预防措施。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常年发生。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
目前,内蒙古暂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
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俗称花斑蚊。它们通常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后2-3小时活动频繁,喜欢在水培植物瓶、坛、罐、树洞、竹洞等小型清积水中产卵。
图为伊蚊,其身上的银白色斑纹十分明显,是传播登革热等疾病的重要媒介。症状
大多数登革热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会在1-2周内好转。极少数情况下,登革热可能会很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有症状,通常在感染后5-9天出现。典型症状包括:
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皮疹: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
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甚至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近些年我国周边的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
传播途径:同样是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伊蚊也是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元凶”,这种蚊子的活动特性使得疾病在特定时间段更易传播。
症状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基孔肯雅病毒病通常在患者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后3-7天(范围为1-12天)发作。
其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其他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由于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的症状类似,病例可能被误诊。在没有明显关节痛的情况下,受感染个体的症状通常很轻微,感染可能不会被识别。
蚊传疾病主要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预防的关键
居家预防
01
除积水灭蚊虫
蚊子幼虫主要孳生在各种积水容器中,因此消除蚊虫滋生地是关键。
02
多管齐下防蚊叮咬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睡前使用蚊帐,能有效阻挡蚊虫进入卧室。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等工具杀灭成蚊。
外出预防
01
做好个人防护
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蚊液,选择含有避蚊胺避蚊酯的产品。
02
避免停留区域
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这些地方往往是蚊虫聚集的区域。同时,尽量避开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如伊蚊的叮咬高峰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后2-3小时,库蚊喜欢在夜间活动。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是通过伊蚊叮咬登革病毒感染者或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进行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请近期计划出游人员出行前请提前了解目的地蚊传疾病的流行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果前往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高发地区,要严格做好防蚊措施。
健康提示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痛、明显疲乏等相关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蚊虫叮咬史和可能的旅行史(特别是去过国内外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以便医生及时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是可防可控的,通过阻断蚊虫滋生,预防蚊虫叮咬,可有效控制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