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盛文虎
通讯员 苏飞虹 高金军
“来,尝尝我们的露天瓜,包甜!”16日上午,南京市浦口区凤凰泉苗圃负责人桂幸寿抱着刚从地里采摘的西瓜招呼众人,“批发价8毛一斤,来不及摘,根本不够卖。”
桂幸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瓜。自称“苗二代”的他,1998年就开始经营苗木,是远近闻名的种树大户。去年,凤凰泉苗圃100多亩的栾树沽清,桂幸寿改种了经济价值更高的黄连木,“一棵直径15厘米的黄连木,能卖到1600元,比以前种雪松收益高多了。”但黄连木生长周期长,从育苗到成型需五六年时间。承包的林地不能闲着,今年春节后,一个念头在桂幸寿脑海中闪现——利用树木之间的空地,套种西瓜。
其实,桂幸寿也有别的选择。有人建议散养家禽,但他担心养鸡之后土地板结,不利于黄连木生长;也有人建议种中草药,可他自己毫无经验。“还是种西瓜相对简单,短平快,投入也不大。”说干就干,今年4月,他从省农科院采购了“8424”“美都”“新农8号”3个品种的种苗,又在汤泉街道农办的帮助下请来了技术人员。啥时打头?啥时摘小瓜?种瓜专家手把手地指导,让桂幸寿也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6月28日,凤凰泉苗圃第一批西瓜上市,市场反响出乎桂幸寿预料。每天天还没亮,运瓜的卡车就在苗圃里排起了队,赶着将最新鲜的西瓜送到批发市场。周边的瓜贩和商超,也直接来地头进货。“甜度最高能到12.8,靠近瓜皮的地方也有9.6,我们的露天瓜口感媲美大棚种植。”桂幸寿骄傲地说,半个月不到,头茬瓜就卖出去10多万斤,现在第二波西瓜已经上市,地里还有的一批能卖到立秋之后,“亩产3000斤左右,初步估计,60亩西瓜累计收入能到10万元左右。”
桂幸寿的试水,是汤泉破题苗木产业困境的生动缩影。2019年起,浦口区以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切入点,引导当地苗农换思维、换品种、换路径。泉西社区搞起了草花基地,朱顶红产值今年有望过百万元;新金社区引入龙头企业,一颗黑莓串起种植、采摘、加工和观光全产业链;龙山社区在林地种起了中草药,一亩板蓝根就能产生近5000元的效益……林下经济在汤泉百花齐放,结出致富的果实。
靠山吃山,桂幸寿又有了新想法。西瓜下市后,林地不能闲着抛荒,他准备在地里播撒荠菜种子。“南京人喜欢吃野菜,每年开春,不光城里人来我们苗圃挖野菜,还有从溧水、高淳来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荠菜10月播种,明年1月就能摘,错峰上市,到时预计又能有四五万元收入。”
上一篇:沈阳市青少年马术锦标赛落幕
下一篇:广东中山抢抓“大桥经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