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云柯
能像变色龙一样随心变色的衣服、可根据体型自动伸缩的“魔衣”、为机器人特制的“皮肤”……这些以往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如今正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的一间实验室内走进现实。
这间“未来工厂”便是随北京服装学院新近入驻张家湾的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近日,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汉服AIGC设计平台”更是在全球未来设计大会上大放异彩,让传统服饰焕发新生。
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
基于数字生物材料设计的服装。
依托汉服AIGC设计平台设计而成的明代风格新中式汉服。
依托汉服AIGC设计平台设计而成的宋代仕女服。
AI“算”出汉服新美学
在这场于张家湾举办的全球未来设计大会上,一场时尚的汉服秀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们身着形式各异、色彩多元的汉服一一登台亮相,充分展示了现代汉服的创新设计,诠释了中华服饰美学的当代艺术魅力。
仔细观察这些新款汉服,每一件都有独到的设计和审美。其中,一款宋代仕女服显得极为温婉动人,外着对襟褙子,内搭对襟短衫与抹胸,下穿百迭裙外系掩裙,面料选用宋代盛行的轻薄纱罗,以天然蚕丝织造,呈现通透轻盈的质感。色彩也选用了中国传统的淡雅风格,褙子为清雅的无心绿,外罩百迭采用天水碧,内层长裙使用郁金黄,层叠呼应宋人审美,优雅展示了宋代仕女“纤纤裙带扫落花”的风雅意象。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助理、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主任兰翠芹介绍,宋代仕女服是以南宋黄昇墓出土服饰为考据核心,在装饰上进行了精准复原,领抹以刺绣技法再现黄昇墓牡丹芙蓉山茶纹样,枝叶翻卷如生,褙子领缘与百迭裙施泥金工艺,分别还原黄昇墓出土的荷萍纹(褙子)与凤穿牡丹纹(裙装),形成上下呼应。
另一款明代风格新中式汉服将明代服饰与现代设计风格创新融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活力。色彩选用传统中国色黄栗留和宝石蓝,上身为紧身高腰喇叭袖短款上衣,设计中式大襟一字扣,保留明制内搭护领元素,正中央精致灵动的狮子团纹呼应整体年轻化风格。下身裙装采用明代仿宋锦风格面料,为短款百褶裙但保留马面裙底襕设计,并将裙长减短至膝上,以时尚年轻的搭配方式承载典雅华丽的明制服饰文化。
这场惊艳的汉服秀背后,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汉服AIGC设计平台功不可没。兰翠芹介绍,该平台建立了中华传统服饰历史形制数据库与设计语言语义图谱数据库,包含汉、唐、宋、明四大传统服饰数据库,以及现代八大设计风格数据库,涵盖历代汉服的结构、形制、规范、工艺以及纹样、色彩、材质、文化语义等。这些结构化、精准的底层数据,有效避免了通用AI模型在汉服设计中常见的形制混杂和纹饰僭越等问题,如朝代特征错乱、礼制符号滥用等。
相较传统服装设计,汉服AIGC设计平台可大幅提升设计效率。传统设计对设计师要求极高,需建立在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难度大,并非所有设计师都能驾驭。该平台基于汉、唐、宋、明四个朝代服饰形制研究构建数据体系,使生成方案更具准确性,创意审美也更趋多元。
此外,依托平台训练的现代设计风格数据模型,通过权重调节与古代风格混合,还能生成符合新中式美学的设计,从风格迁移到材质适配,进一步拓宽中华服饰美学的时代价值,推动新时代汉服产业从“数字复刻”转向“活态传承”。
设计“活”的未来服装
在未来设计实验室,新奇有趣的技术产品远不止汉服AIGC设计平台。走进位于张家湾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的实验室内,仿佛走进了未来生活的平行世界——这里处处充满未来设计与时尚美学的创新产品:既有绫罗绸缎、旗袍盔甲,也有功能性服饰;从桑蚕丝到纳米材料,从传统服饰到概念设计,产品种类涵盖服装、鞋履、箱包等全品类,设计想象力可谓是天马行空。
一款展示中的智能上衣尤为引人注目,其表面凸起的晶体颗粒能根据穿着者的体态动作实时变换色彩,并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现动态视觉效果。兰翠芹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型的数智生物材料,模仿了自然界变色龙皮肤变色的机制,通过纳米微晶颗粒的折射和反射,实现色彩不断变化。
“这样我们不用传统的印染织绣,也能让材料实现随类赋彩的效果。”兰翠芹说,“数智生物材料设计是前沿的跨学科领域,通过对自然生物系统内在特性的深度解析与仿生学原理的应用,融合参数化建模、数字化仿真及先进制造技术,复现生物体的智能功能。”
另外一款外观有些类似防晒服的新型材料衣服,其功能十分富有想象力——利用一种新型自适应特殊材料,这款衣服能够实现“智能变形”,即跟随人们的身材体型自动变化大小。该材料具备生命周期自适应能力,比如孕期女性穿着时,腹围区域可随体态变化持续延展;健身塑形后,服装自动收缩重塑身材线条等。未来,该材料产业化之后,可以极大减少服装号型库存,减少资源浪费。
不仅为人类设计服装,实验室的设计还覆盖到机器人领域。今年举办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天工机器人身穿的比赛服装就来自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与人类服装设计范式不同,这款应用在机器人身上的服装充分考虑机器人机械结构适配性,如非生物体态、运动限制等,以及散热、信号传输、减重等功能刚性需求,将服装转化为“可穿戴的技术界面”。
天工机器人服装在设计时,实验室团队在材料上汲取了数字生物材料的特性,考虑极端天气所需的优良疏水性能,以及为了防风减重同时不影响运动性能等因素,最终将机器人比赛服面料选定为定制化防静电、超薄型运动材料,帮助天工机器人在比赛中取得出色成绩。
科技重构未来生活图景
作为国家级设计创新引擎,当前,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正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设计科技集成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生物基材料、合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领域,培育兼具美学价值与可持续理念的新消费文化,构建更健康、更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驱动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实验室已建设了六大基础设计研究实验室,包括认知科学实验室、人类工效学实验室、数字设计实验室、色彩科学实验室、新材料设计实验室、智能制造实验室。研究团队集合了北京服装学院各个学院的优势资源,拥有跨学科研究团队,以设计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转化应用。
如今落地副中心张家湾后,实验室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们聚焦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目标是以前沿科技重构未来生活图景。”兰翠芹表示,接下来,实验室将依托副中心优势资源,加强国际设计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打造“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更多创新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落地生根。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供图
上一篇:上半年开行中亚班列同比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