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肖际玉终于实现了愿望,前往巴基斯坦为朱法安扫墓。
受访者 供图
朱法安烈士的遗物。
2011年4月19日,本报刊发报道《32年等候:何时能了祭扫英灵心愿》。
2011年4月,一封来自湖南岳阳的求助信,轻轻拂开了历史厚重的尘埃。援巴老兵田念胜向三湘都市报诉说了一个埋藏三十二载的心愿:他的战友朱法安,1979年在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时不幸牺牲,年仅21岁,永远留在了异国的土地。更令人动容的是朱法安身后那位痴情的未婚妻——肖际玉。为了替爱人尽孝,她嫁给了朱法安的哥哥朱法雄。岁月流转,生活艰辛,这位坚强的女性始终未曾放下一个执念:攒够路费,远赴巴基斯坦,亲手为她的心上人扫一次墓。2011年4月19日,本报刊发报道《32年等候:何时能了祭扫英灵心愿》,随后组建“天路寻爱”小组,于当年8月份赴巴基斯坦帮她圆梦。
这条牵动肖际玉灵魂的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公路),蜿蜒在世界屋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2011年,恰逢中巴建交60周年。肖际玉的个人心愿,无意间触碰了这条象征两国友谊的钢铁纽带,本报的“寻爱”行动,也因此成为谱写中巴情谊的一段动人佳话,在国内外激起巨大回响。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罗艾敏
回响:记忆深处的暖流
“我还记得三湘都市报,你们当年帮过我,我不会忘的。”2025年7月20日,接到记者电话的肖际玉,声音里依然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提及十多年前那次刻骨铭心的“天路寻爱”之旅,具体的日期或许模糊,但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昨日般清晰,历历在目。
肖际玉与朱法安同年出生,青梅竹马,情意深种。待到适婚年纪,两家人欣然为他们定下婚约。
1978年2月,在那个崇尚“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年代,热血青年朱法安决定暂时放下儿女情长,扛起钢枪,为国效力。临行前,他对心爱的姑娘许下郑重的诺言:“我一回来就娶你!”依依惜别时,肖际玉连夜用棉线为恋人赶织了两条衬衣领,朱法安则珍重地送给她一把口琴作为信物。
谁曾想,汽笛长鸣,竟是永诀。
朱法安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遥远的喀喇昆仑,参与这条“天路”的修筑。1979年,年轻的战士不幸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的春天,安眠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
噩耗如晴天霹雳。肖际玉的世界瞬间崩塌,悲恸欲绝。放不下未来的公婆,肖际玉决定嫁给朱法安的哥哥朱法雄。
时光荏苒,她的日子清贫地过着。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高桥镇花椒坪村中,肖际玉和丈夫住在朱法雄大哥接济的两间侧房里,家中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唯有室内一口显眼的黄色木箱,箱子里,珍藏着朱法安的所有遗物:一件军装,三件便装,一套棉衣棉裤,一套绒衣绒裤,一顶冬帽,一双皮鞋,一条雨裤,一副垫肩……还有那个红皮的援巴筑路纪念册、一本写满军营生活感悟的日记、泛黄的信件、老照片、毕业证书,诉说着浓浓的思念。
那年,肖际玉52岁,年过半百的她仍在辛苦打工,肖际玉决定攒钱出国为朱法安扫墓。
圆梦:爱心铺就“天路”,泪洒英雄陵园
2011年4月19日,本报刊发报道《32年等候:何时能了祭扫英灵心愿》,激荡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爱心汇聚,为肖际玉照亮了圆梦之路。
临行前,肖际玉买了香纸,来到婆婆墓前,虔诚地采撷了一捧墓旁的草木,小心翼翼地包裹好——她要带着这份来自故土家园的思念,跨越千山万水。
然而,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没有邀请函和推荐信的他们,签证之路几乎断绝。进退维谷之际,田念胜动情地向签证官讲述了朱法安的牺牲和肖际玉跨越半生的守候与心愿。
时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先生闻讯,立刻放下公务,亲自将他们请进办公室。他深深注视着肖际玉,动容地说:“我敬佩您,30多年来,您每一天都在为中巴友谊做贡献。”他郑重宣布,“今年是巴中建交60周年,我代表巴基斯坦政府正式邀请你们访问!”
2011年8月10日,肖际玉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圆梦之旅。车轮沿着当年朱法安参与修筑、浸染着无数中巴英烈鲜血的喀喇昆仑公路前行。8月17日,在巴方军政官员的陪同下,她来到了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88位为建设中巴友谊之路献出生命的中国烈士,朱法安,是其中唯一的湖南人。
当目光终于触碰到那块刻着熟悉名字的墓碑时,积蓄了32年的思念、等待、辛酸与爱,瞬间冲垮了堤坝。肖际玉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冰冷的石碑前,泣不成声。良久,她颤抖着双手,取出那包来自婆婆墓前的草木,放在朱法安的墓碑旁,将来自故乡的深情带到了异国。
令她稍感慰藉的是,朱法安的名字被准确镌刻,陵园整洁肃穆,由两位当地老人义务看守,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的员工也常来祭扫。“陵园很规整干净,每天都有专人打扫,看到他被安排得妥妥当当,我就安心了。”肖际玉哽咽着,“没想到真能来看他,了了这桩30多年的心愿。以前也想,但光靠我自己,是不可能的。”
铭记:生活艰辛,不忘昔日恩情
从巴基斯坦归来,肖际玉重新回归了乡村生活。生活的重担并未减轻,去年,肠癌手术更是让她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慈利县高桥镇花椒坪村支部书记朱卫华提起她家,也不免叹息,“他们家是很不容易。”村里为朱法雄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肖际玉生病后,又为她申请了低保。“他们一家是很忠厚朴实的,也很坚韧。”
家里变化不大,那口装满时光的黄色木箱仍静静待在角落。去年,有被“天路寻爱”事迹感动到的好心人,再次前往肖际玉家中拜访,这些被尘封的记忆又再次被唤醒。
时隔多年,再次听到本报的问候,肖际玉言语中流露出惊喜,面对记者她很少诉说坎坷,言语间充满感激:“不仅仅是三湘都市报,当年捐款帮助我去巴基斯坦的所有人我都记得,你们都是我的恩人。”这份感恩,是她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持的赤诚。前段时间,朱法安战友的问候电话,也让她倍感温暖:“他们还挂念我,我很高兴。”
肖际玉的故事,是爱情承诺在岁月长河中的悲壮回响,更是中巴两国人民用鲜血、牺牲和守望共同铸就的友谊丰碑上,一道永不磨灭的刻痕。喀喇昆仑的冰雪寒风,终未能吹熄一颗炽热的心灯。
上一篇:一度“绿电”的风光蜕变